"红妆春骑":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
# 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
"踏月影、":踏着婆娑的月影、
"竿旗穿市":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
# 穿市:在街道上穿行。
"望不尽、":一眼望不尽、
"楼台歌舞":迤逦的楼台歌舞,
"习习香尘莲步底":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
# 莲步:旧指美女的脚步。,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习习:形容香气盈盈的样子。
"箫声断、":幽婉欲断的箫音、
"约彩鸾归去":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
# 彩鸾:指出游的美人。
"未怕金吾呵醉":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
# 呵醉:指醉酒后执行任务,大声喝斥。,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
"甚辇路、":皇帝车辇证从大路驶过、
# 辇路:天子车驾所经的道路。
"喧阗且止":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
# 喧阗:喧哗,热闹。
"听得念奴歌起":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 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以说明唱技之精。
"父老犹记宣和事":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
# 宣和:宋徽宗赵佶的最后一个年号。
"抱铜仙、":抱着金铜仙人、
# 抱铜仙:“抱铜仙”二句:此句运用金铜仙人的典故。魏明帝时诏宫官牵牛西取汉武帝时所造的铜人,铜人竟潸然泪下,用这典故寄寓作者亡国之痛。
"清泪如水":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
"还转盼、":南宋承平,又能环顾、
"沙河多丽":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
"滉漾明光连邸第":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
# 邸第:达官贵族的府第。,滉漾:形容广阔无涯。
"帘影冻、":帘影忽儿凝定、
"散红光成绮":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
#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月浸葡萄十里":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
# 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看往来、":看那些往来的、
"神仙才子":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
"肯把菱花扑碎":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
# 菱花:指菱花镜。亦泛指镜。
"肠断竹马儿童":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
# 竹马: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
"空见说、":空自听说、
"三千乐指":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
# 三千乐指:宋时旧例,教坊乐队由三百人组成,一人十指,故称“三千乐指”。
"等多时春不归来":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
"到春时欲睡":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
"又说向、":又对着灯烛说起往事、
"灯前拥髻":在灯烛前双手抱持发髻。
# 拥髻: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
"暗滴鲛珠坠":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
# 鲛珠:神话传说中鲛人泪珠所化的珍珠,此指眼泪。
"便当日、":即使当时、
"亲见霓裳":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
# 霓裳:《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的略称。
"天上人间梦里":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怀故国词。通过描绘汴京昔日灯节盛况、父老亡国之痛及现实感慨,表达了南宋遗民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家国覆灭的悲怆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抱铜仙、清泪如水”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魏明帝迁铜人、铜人垂泪的典故。原典以铜人离汉象征王朝更迭的悲凉。词人将“清泪如水”移用至南宋遗民对故国的哀思,以“抱铜仙”的拟人化描写,将无生命的文物(铜人)赋予亡国者的情感,借典故中“离别”与“泣泪”的核心意象,直接抒发对南宋灭亡、文物遭劫的痛惜,使抽象的亡国之悲转化为可触的具象场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阕“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极写北宋汴梁元宵夜仕女游冶、歌舞喧阗的热闹场景,与下阕“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的孤寂凄凉形成强烈反差,以昔日盛世之乐反衬今日亡国之哀。承上启下:“父老犹记宣和事”一句,“宣和”收束上阕对北宋盛世的追忆,“犹记”引出下阕对南宋遗民怀恋故都的叙述,使上下片在时空转换中自然过渡,情感由盛转衰。对比:上阕“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等句,以细腻笔触铺陈北宋汴梁元宵灯节的车马喧阗、歌舞升平,尽显盛世繁华;下阕“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则勾勒出元朝统治下元夕萧条冷落的景象,人们盼春却兴致索然。昔日“辇路喧阗”与如今“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的孤独垂泪形成强烈反差,深刻地展现出江山易主后,遗民内心的巨大悲怆与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化用:本诗化用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化用,如“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化用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此句表达了亡国后的沉痛与对往昔的追忆。作者借此抒发即便曾经亲历北宋的繁华盛世,如今也如同梦幻泡影般遥不可及,深刻地传达出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此句描绘北宋年间东京汴梁元宵灯节时贵妇盛妆出游,香车宝马穿梭,官员或军人巡行,旌旗遍布市街的热闹场景。“红妆春骑”展现出仕女的艳丽与欢快,“踏月影”营造出浪漫的氛围,“竿旗穿市”则凸显出街市的繁华。这里化用“南陌青丝骑,东邻红粉妆”(沈佺期《游夜》)及“牙旗穿夜市”(苏轼《上元夜》)的诗句,自然贴切,生动地勾勒出节日的盛景。“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描写市街楼台上文艺表演不断,台下观众云集的热闹场面。“望不尽”体现出歌舞之多、繁华之盛,“习习香尘莲步底”则写出美人走过时,尘土都带着香气,从侧面烘托出节日的热闹和人们的欢乐。“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运用钟陵西山游帷观彩鸾与书生相恋的典故,摹写青年男女在元宵夜的恋爱情事。“未怕金吾呵醉”则体现出元夕夜禁令不张,人们自由欢乐的氛围,进一步强调了节日的热闹和放纵。“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写在皇家车骑行经的道路上,原本喧闹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原来是著名歌手念奴开始演唱了。这一句通过先扬后抑的手法,突出了念奴歌声的吸引力,也从侧面反映出节日期间人们对文艺表演的喜爱和关注。下片:“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此句承接上片,由北宋的繁华景象转入南宋时代。“父老犹记宣和事”点明时间的转换,引发人们对前朝盛世的怀念。“抱铜仙、清泪如水”用魏明帝时铜人被迁移,宫官为之落泪的典故,表达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前朝的哀思。“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元夜的情景。沙河塘在杭州南五里,繁盛之时笙歌不绝,这里用“多丽”来形容其繁华。“滉漾明光连邸第”描绘出灯光与湖水交相辉映的美景,“帘影冻、散红光成绮”则写出了帘幕上光影的绚丽。“月浸葡萄十里”描绘出月下西湖水的幽深和碧绿,方圆十里的金波形成一道奇丽景色。“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用南朝徐德言与妻子破镜重圆的典故,寓有词人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暗示人们在繁华背后是否意识到国家的危机。“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总收前面两段,发往事如烟、江山不再的感慨。骑竹马的儿童只能从老人口中略知前朝的故事,却无缘得见当年的盛世,这一句通过儿童的视角,更加强化了对前朝的怀念和对国家兴衰的感慨。“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描写蒙古统治下元夕的萧条。人们盼着春天、盼着元夕,但节日却失去了往日的热闹。“等多时、春不归来”表达出人们的失望和无奈,“到春时欲睡”则写出了人们的疲惫和消沉。“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专写妇女的情态,她们对着室内孤灯,追忆旧事,泪湿襟巾,与上片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强调了亡国之痛。“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语,辞气悲凉,亡国之痛跃然纸上。即使当年亲眼见过《霓裳羽衣曲》那样的盛世景象,如今也只能在梦里回忆,表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艺术特色鲜明,以三叠结构分别铺陈北宋、南宋、元初三个时代的元宵节景象。其内在逻辑严谨,层次错落有致,叙事过渡自然。词人巧妙融合回忆、伤感与慨叹等多重情感,真实而深切地展现出南宋遗民的复杂心绪。
# 词意凄婉,与《麦秀》何殊?
明杨慎《词品》
上一篇:宋·陈杰《先主》
下一篇:宋·无名氏《踏莎行·一领布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