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定有何人捻":那娇柔的花蕊,一定有人轻轻捻动。
# 花心定有何人捻:旧传杨贵妃用匀面余脂印在牡丹花上。第二年花开时,片片有指印红迹。故曰“有人捻”。
"晕晕如娇靥":花瓣边缘泛着红晕,恰似美人娇艳的笑靥。
# 娇靥:娇美的脸颊。,晕晕:形容光影色泽模糊的样子。
"一痕明月老春宵":一弯残月悬垂于春夜尽头。
# 一痕:犹一弯,一线痕迹。
"正似酥胸潮脸、":恍惚间竟像是美人酥软的胸脯与潮红的脸颊,
# 酥胸潮脸:美女白润柔泽的胸脯,泛红的脸颊。
"不曾销":这般旖旎情态从未消减。
"当年掌上开元宝":曾是开元天宝年间杨妃掌中的珍爱之宝。
# 开元:唐明皇年号。
"半是杨妃爪":那“一捻红”倒像是杨贵妃贵妃用手捻出的印迹。
"若教此掏到痴人":经杨贵妃所指出的“一捻红”,不仅使人如呆如痴的爱恋沉迷。
"任是高墙无路、":纵使高墙阻隔无路可行,
"蝶翻身":蝴蝶也定会翻越重重阻碍,绕丛翩翩起舞。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全词以花喻人,通过描绘花姿月色与历史典故的交织,营造出迷离幽婉的意境,暗含对美好易逝的感怀与痴情难禁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拟人:“一痕明月老春宵,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将一捻红牡丹人格化。把花瓣上的痕迹比作明月,又将其姿态比作美人酥胸与醉酒泛红的脸颊,生动展现出牡丹的娇艳柔美,赋予其鲜活的人的特质,细腻传达出对牡丹的欣赏与赞美,让牡丹形象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上片“花恶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一擫红者多叶,浅红花,叶杪深红一点,如人以手指擫之”这两句赞美一捻红牡丹像娇女的笑靥,妩媚可爱。“晕”,光彩、色泽四围模糊的部分。宋苏轼《墨花》:“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一痕明月老春宵,正似酥胸潮脸、不曾销”,手擫的晕迹如明月的痕。一捻红在暮春之夜,好似美女酥嫩的胸和未曾消退的因醉酒而酡红的脸颊。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展现出牡丹的娇艳柔美,赋予其鲜活的人的特质,细腻传达出对牡丹的欣赏与赞美,让牡丹形象跃然纸上。宋周邦彦《浣溪沙》:“强整罗衣抬皓腕,更更将纨扇掩酥胸”,其中“销”通“消”。下片“当年掌上开元宝,半是杨妃爪”中的“开元”,唐李隆基(玄宗)年号。公元713—741。据说牡丹花是开元年间唐玄宗皇与杨贵妃掌中珍爱之宝,那“一捻红”是贵妃用手捻出的印迹。正因如此,才有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之诗。“若教此掏到痴人,任是高墙无路、蝶翻身”,经杨贵妃所指出的“一捻红”,不仅使人如呆如痴的爱恋沉迷,那恋花的蝴蝶也会翻越无形的高墙,绕丛翩翩起舞,人与花的情感共同托出花的奇异与美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