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春光,
"汝归欤":你要回去了吗,
"风雨蔽江":风雨遮蔽了江面,
"烟尘暗天":烟尘昏暗了蓝天。
"况雁门厄塞":况且雁门关险塞阻隔,
# 雁门:雁门关,在山西北部代县境内。险塞。
"龙沙渺莽":龙沙堆空旷迷茫,
# 渺莽:辽阔迷茫。,龙沙:白龙堆沙漠的缩称,在新疆境内。后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东连吴会":东边将吴会接连,
# 吴会:东汉时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合称“吴会”。
"西至秦川":西边与秦川相衔。
# 秦川:指东起渔关、西至宝鸡号称八百里的渭水流域。
"芳草迷津":落花缤纷,遮蔽在道前,芳草连绵,掩遮了津渡,
# 津:渡口。
"飞花拥道":落花缤纷,遮蔽在道前,
"小为蓬壶借百年":请在蓬莱、方壶般的神仙境界中小住一百年。
# 蓬壶:蓬莱和方壶。,小:通“少”。
"江南好":江南如此美景,
"问夫君何事":问您是为了什么,
# 夫君:那人。“夫”为指示代词。“君”为尊称,这里指春。
"不少留连":不在此稍微流连。
"江南正是堪怜":江南,正叫人惜怜。
"但满眼杨花化白毡":只见漫漫杨花,化为白毡。
# 杨花化白毡:语本杜甫《绝句漫兴》:“满眼杨花铺白毡。”以春光老尽,喻国破家亡。
"看兔葵燕麦":看见兔葵燕麦,
# 兔葵燕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引》:“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葵菜,俗名木耳菜;燕麦,野麦。
"华清宫里":长满在华清宫里;
# 华清宫:唐玄宗在骊山建筑的一所豪华离宫。这里借指宋宫殿。
"蜂黄蝶粉":黄蜂粉蝶,
# 蜂黄蝶粉:指腼颜事仇、趋炎附热的宋朝降臣。李商隐《酬雀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何处拂胸资蝶粉,几时涂额藉蜂黄。”
"凝碧池边":缠绕在凝碧池边。
# 凝碧池:在唐朝东都洛阳。安禄山集数百梨园弟子于此演奏。王维《凝碧池》:“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絃。”这里借指宋宫。
"我已无家":我已无家可回,
"君归何里":您又有何处可归?
"中路徘徊七宝鞭":途中徘徊不已,携去了珍责的七宝鞭。
# 七宝鞭:运用晋明帝的典故。王敦派兵追赶明帝,帝将七宝鞭与卖食妪,追兵得之,赏玩不已,帝乃得脱(《晋书·明帝纪》)。这里指值得珍惜流连的景物。
"风回处":清风回旋,
"寄一声珍重":寄去一声珍重的属托,
"两地潸然":两地相念,泪落涟涟!
# 潸然:流泪的祥子。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词。通过感叹春色春事,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对比:这“江南正是堪怜”与上阕“江南好”形成对比反差。上阕"江南好"如锦绣铺陈,以地理空间的丰饶赞颂江南形胜;下阕"堪怜"则如暮鼓惊心,将时空骤然推至山河破碎的南宋遗民视角。这种由赞而叹的陡转,既暗含"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技法,更形成历史纵深的情感张力——昔日的"好"愈显珍贵,当下的"怜"愈见沉痛。比喻: “小为蓬壶借百年”,这一句喻指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偏处江南一隅的上百年历史。所谓"借百年"实为反讽——靖康之变后宋室偏安江左凡一百五十二年,看似悠长的岁月在词人眼中不过是向海蜃借来的残影。"借"字成为王朝命运最精妙的谶语——既暗示偏安的侥幸,更预言终将消散的结局。
3. 分段赏析
上阕通过三重空间递进构建隐喻体系:首三句“春汝归欤”以拟人化叩问开篇,将春拟作“行客”,在“风雨蔽江,烟尘暗天”的肃杀图景中,凸显词人对春归的痛惜。词人以“赤日黄埃”的浊世反衬梅谷“清溪翠麓”的净土,又借“杖履绕千回”的典故(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将范尉对梅的痴守,暗喻自身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北有险关”至“小为蓬壶借百年”四句,以方位并置构建南宋偏安的困境:北(金人据险)、南(临安奢靡)、东(江浙繁华)、西(秦川荒芜),皆被“芳草”“飞花”阻塞,喻指南宋君臣耽于江南一隅的苟安。而“蓬壶仙岛”的典故(《列子·汤问》),既指蓬莱仙境,更暗喻北宋灭亡后南宋百年的偏安史——词人以“借百年”的戏谑,将靖康之耻后的国祚延续,转化为对统治者不思北伐的辛辣讽刺。下阕以“江南好”与“江南堪怜”的对比,撕开故国沦亡的创口:“但满眼杨花化白毡”以杨花覆地喻中原陆沉,白毡既指荒芜田畴,亦暗合《诗经·小雅·白华》“有女如雪”的哀婉意象。“蜂蝶帝王台”则通过昔时宫阙与今朝虫蚁的荒诞对照,揭露南宋宫廷的腐朽——昔年帝王宴乐之所,竟成蜂蝶栖身之地,痛陈“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荒唐。“我已无家”至“两地潸然”四句,以“七宝鞭”的华贵与“无家”的虚无形成张力:词人自嘲纵有济世之才(七宝鞭喻治国方略),却无力挽回颓势,终使“风回处”的故国追忆,化作南北隔绝的恸哭。全词以梅谷清幽反衬山河破碎,以“问春”执念贯穿时空,在咏物与讽世的交织中,完成对南宋小朝廷的沉痛祭奠。
4. 作品点评
词题“送春”实为历史隐喻的载体,词人以春日凋零的物候变迁为切入点,构建起以“春去”喻指故国倾覆的双重象征体系。表层对暮春景致的凭吊,实则暗合《兰陵王·丙子送春》中“春去人间无路”的亡国悲怆,通过“芳草迷津”“杨花化毡”等意象群,将自然时序的消逝与政治版图的崩解形成诗性同构,最终在“两地潸然”的结句中完成对宋室南渡后国运沉沦的史诗性哀悼。
# 虽无路可归,然不得不去,亦惟有一声珍重,两地潸然而已,语意极悲。
现代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 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竞能略似坡公。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