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
·
wén
juān

朝代:宋作者:刘辰翁浏览量:2
shào
mén
tīng
cháng
tíng
qīng
shān
luò
guī
shí
nián
jiān
lái
wǎng
duàn
bái
shǒu
rén
jiān
jīn
yòu
jīng
jué
gēng
dào
shì
liú
shǔ
tiān
shèn
dāng
chū
ér
chén
zài
bài
lèi
huà
táng
guǎn
zhēn
shù
huà
qiáo
huáng
zhú
shēng
táo
huā
qián
fēng
duàn
hún
chūn
mèng
jiā
shān
chù
shuí
yuàn
fēng
hóu
wàn
jiāng
shàng
nán
lún
jiǎo
wèn
cháng
ān
dào
shàng
rén
zhù
jìn
xuè
xiàng
shuí

译文

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长亭薄暮、青山映着落日,勾引起了羁旅之愁,不如回家去。十八年间,来往于“都门路”上,昔日少年,今朝白首。本来已在为世事的变幻而感叹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鹃一夜啼到天明。与当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想到当初、他说起话来竟如同吴地小儿般温软。遥遥再拜,泪如雨下。重来临安的时候,画堂依然,客馆无恙。还记得画桥边、曾响起《黄竹》的哀歌,如今桃花依旧,我却如同前度刘郎重访故地。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恢复失土,英勇献身,不能归乡,在梦里家乡在何处。谁不愿意、建功立业、封侯万户。江南寂寞,道路难行。看临安、街道上没有人住。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又向谁去诉说这一切人间的悲苦呢。

逐句剖析

"少日都门路":少年时代上都门游学。

# 都门:指临安。

"听长亭、":长亭薄暮、

"青山落日":青山映着落日,

# 青山落日:“青山”二句:意境与秦观《踏莎行》词“杜鹃声里斜阳暮”相似。古人模拟杜鹃声为“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勾引起了羁旅之愁,不如回家去。

"十八年间来往断":十八年间,来往于“都门路”上,

# 十八年间来往断:作者自注:“予往来秀城十七八年。自己巳夏归,又十六年矣。”秀城指临安,己巳即咸淳五年(1269)。这句说自己与临安十七八年的来往已经断绝了。

"白首人间今古":昔日少年,今朝白首。

"又惊绝、":本来已在为世事的变幻而感叹不已、

"五更一句":又那堪忍受杜鹃一夜啼到天明。

# 五更一句:是指刘将孙《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词中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红雨。”

"道是流离蜀天子":与当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

# 道是流离蜀天子:暗喻正在北方颠沛流离的恭帝。蜀天子,指传说中化为杜鹃鸟的蜀天子杜宇。

"甚当初、":想到当初、

"一似吴儿语":他说起话来竟如同吴地小儿般温软。

"臣再拜":遥遥再拜,

# 臣再拜:“臣再拜”二句:唐杜甫《杜鹃》诗:“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此隐括取意。

"泪如雨":泪如雨下。

"画堂客馆真无数":重来临安的时候,画堂依然,客馆无恙。

"记画桥、":还记得画桥边、

"黄竹歌声":曾响起《黄竹》的哀歌,

# 黄竹歌声:《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出猎,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诗首句为“我徂黄竹”。唐李商隐《瑶池》诗:“黄竹歌声动地哀。”(本《穆天子传》:周穆王出猎,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诗首句为“我徂黄竹”。)

"桃花前度":如今桃花依旧,我却如同前度刘郎重访故地。

# 桃花前度:用唐刘禹锡《重游玄都观》诗典故。

"风雨断魂苏季子":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为抗击元军,恢复失土,英勇献身,不能归乡,

# 苏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人。早年曾游说六国以抗秦、意欲封侯,后黄金用尽,黑貂裘敝,落魄而归。这里作者是以苏秦自比。

"春梦家山何处":在梦里家乡在何处。

"谁不愿、":谁不愿意、

"封侯万户":建功立业、封侯万户。

"寂寞江上南轮四角":江南寂寞,道路难行。

# 轮四角:车轮成了四角形,不能转动。以此喻道路难行。唐陆龟蒙《古意》诗:“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

"问长安、":看临安、

# 长安:指南宋都城临安。

"道上无人住":街道上没有人住。

"啼尽血":杜鹃终日啼鸣,纵然啼尽鲜血,

"向谁诉":又向谁去诉说这一切人间的悲苦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缕曲・闻杜鹃》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爱国词作。这首词以“闻杜鹃”为题,全篇词意皆由此生发。上片,作者因杜鹃“不如归去”之声,勾起往昔回忆,抒发古今沧桑之感,寄托对被掳北上的宋恭帝的思念惋惜;下片借李商隐诗句、苏秦故事,表达对都城沦陷、故国荒凉的愤恨,以及对抗金志士报国无门、百姓蒙难的悲哀同情。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融入其中。深刻展现了词人的家国情怀与悲怆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文学批评家

刘辰翁(1232~1297),南宋文学家。字会孟,号须溪,世称须溪先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进士。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文天祥起兵抗元时,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入元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其诗文有奇崛之风,词承辛弃疾一派,文学成就也主要在词。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开后代评点风气。其对李贺诗的评点,流传最广。主要作品有《须溪记钞》《须溪集》《须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夏,刘辰翁因奔母丧,离开杭州中书架阁之职,返回庐陵。此后,历经宋室覆灭,直至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他才与儿子刘将孙同赴杭州凭吊故国遗迹。返程途中,耳畔传来杜鹃声声哀鸣,此时刘将孙先作《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词中满是凄苦之情。有感于此,刘辰翁依照其韵,写下了经典词作《金缕曲·闻杜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忧国词。词中紧扣“闻杜鹃”,以杜鹃“不如归去”的啼鸣为引,表达对都城沦陷、故国荒芜的悲愤,以及对抗金志士壮志难酬、百姓深陷苦难的悲哀同情,深刻展现出词人的爱国情怀与亡国之痛。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用古蜀王杜宇(望帝)化为杜鹃的传说,杜宇被鳖灵逐去,复位不得,死后魂魄化作杜鹃,昼夜悲啼不绝。借杜宇之啼写亡国之君的凄凉,寄托遗民对旧朝的哀思。虚实结合:下片“记画桥、黄竹歌声”虚写昔日临安的繁华,“寂寞江南轮四角”实写眼前的荒凉,虚实相生,强化了盛衰之悲。拟人:“五更一句”“啼尽血”等描写,以拟人化笔法赋予杜鹃以情感与倾诉欲,借其终日啼鸣至“啼尽鲜血”的悲戚意象,叩问人间悲苦无人可诉的困境。对比:上片以少年游学的意气风发“少日都门路”与老年白首的沧桑“白首人间今古”形成对比,凸显时光流逝与世事变迁。联想:“道是流离蜀天子”由杜鹃啼血这一与古蜀帝杜宇相关的传说,联想到了遭遇相似、被掳北去后颠沛流离的宋恭帝。把对古蜀帝的同情与对南宋恭帝的悲叹融为一体,丰富了词作的意蕴和情感层次。

3. 分段赏析

上片回溯少年时于长亭暮色中初闻杜鹃,彼时羁旅之愁与“不如归去”的喟叹,恰似秦观“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怅惘。自咸淳五年离杭至重访临安,三十余载间,词人在“都门路”上历经世事沧桑,一句“白首人间今古”,道尽昔日少年已成白发老翁,恍若隔世。而“又惊绝,五更一句”,以刘将孙词意深化愁绪,五更啼血之声,更添黍离之悲。词人由杜鹃联想到被掳北去的宋恭帝,其颠沛流离如古蜀天子,曾操吴语的临安君主,今陷异域,词人效杜甫对杜鹃遥拜,泪洒衣襟,将故国之思推向高潮。下片笔锋一转,聚焦临安城破后的残景。“桃花前度”暗引刘禹锡典故,以“记”字领起对往昔画堂客馆、画桥歌舞的追忆,虚写昔日繁华;“黄竹歌声”化用李商隐诗意,实描眼前哀鸿遍野,虚实交织间,尽显今昔巨变之悲。“风雨断魂苏季子”以苏秦自比抗元志士,他们胸怀封侯壮志,却在风雨飘摇中为复国捐躯,魂归无门,只能梦返家山。“谁不愿、封侯万户”的诘问,既道出士人的功业情怀,更饱含对英雄牺牲的痛惜与崇敬。“寂寞江南”二句勾勒出京都道上的萧索,人迹罕至的凄凉景象,让家国之痛愈发浓烈。词末“啼尽血,向谁诉”回归杜鹃意象,以拟人手法赋予杜鹃人间悲苦,声声泣血却无处倾诉,余韵悠长,将亡国之恨、英雄之叹与百姓之苦,尽数融入这无尽的哀鸣之中,令人扼腕。

4. 作品点评

《金缕曲·闻杜鹃》以“闻杜鹃”为题,全篇紧扣杜鹃啼鸣,使其成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意象与情感脉络。于羁旅途中,杜鹃“不如归去”的啼叫,恰似家人殷切的归乡呼唤;而作为宋末遗民,词人在声声啼鸣中,寄托着对被俘旧帝的追思、对抗元英雄的缅怀,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在结构上,词作采用总起分承的过变手法,巧妙串联看似松散、与杜鹃无直接关联的内容。上片借杜鹃引发思旧之情,下片虽描绘临安凋敝、缅怀志士等多层面内容,却始终以杜鹃啼鸣作为情感纽带,层层递进,将家国之痛、身世之感融于一体,尽显词人匠心独运的艺术造诣,使整首词形散而神聚,情感深沉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辰翁作词,好用中锋突进法来表达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隐晦,也不雕琢。这首《金缕曲》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现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云龙《新宋词三百首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敦儒《柳枝》

下一篇:宋·周密《祝英台近·赋揽秀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