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jiǔ
cóng
jiàn
shān
jiǔ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shān
yuǎn
cuì
méi
cháng
gāo
chù
liáng
huā
qīng
shòu
qiū
niáng
jìng
绿
bēi
qiān
jǐng
liáo
jiàn
yōu
xiāng
mào
shuāng
fēng
piān
kuáng
nián
jiā
jié
guò
西
xiāng
qiū
yàn
shēng
chóu
dōu
zài
xié
yáng

译文

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在我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虽然自己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今日过城关与友人聚会,登山饮酒,秋空中雁声凄厉,引发我的无限悲愁,直到夕阳西斜。

逐句剖析

"山远翠眉长":即使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

# 翠眉:用美女的眉黛比喻苍翠的青山。

"高处凄凉":在我心目中也是感到凄凄凉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 杜秋娘:文学故事人物。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时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铸妾。善唱《金缕衣》曲。后来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旧时用来泛指年老色衰的女子。也用以比拟秋日之花。

"净洗绿杯牵露井":我将绿玉杯洗涤得干干净净,并打来清冽的井水放进杯中,插上我为吴见山专门摘来的菊花,

# 露井:没有盖的井。此处引申由井水酿造的美酒。,绿杯:绿玉杯。酒杯的美称。

"聊荐幽香":让它散发出阵阵清香吧。

# 幽香:指酒的清淡的香气。,荐:进。

"乌帽压吴霜":虽然自己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

# 吴霜:谓白发。,乌帽:隋唐贵者多服乌纱帽,其后上下通用,又渐废为折上巾,乌纱成为闲居的常服。省称乌帽。用孟嘉落帽故事。《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为征西将军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宴龙山,僚佐毕集,皆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此处借写秋日与友宴集之感慨。

"风力偏狂":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

"一年佳节过西厢":我在这一年中的重阳佳节,就在老朋友家的西厢房中醉酒度过去算了。

"秋色雁声愁几许":今日过城关与友人聚会,登山饮酒,秋空中雁声凄厉,引发我的无限悲愁,

"都在斜阳":直到夕阳西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是南宋吴文英所作的词。上片描绘重阳节景,词人以洗净绿杯、采摘菊花为见面礼去吴见山处觅酒,下片写词人感受,借乌帽、霜风等意象叹老,以景传情,尽显悲苦无奈。写作手法上,善用构词、用典,营造氛围。该词最大特点是借重阳之景与觅酒之事,含蓄传达叹老嗟卑的复杂情感,词风幽邃绵密,体现吴文英的抒情技巧与词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由南宋吴文英创作,创作年代不详。吴见山是吴文英常相唱酬的词友,《梦窗词》中提及他的作品不少。此词创作于重阳节,当时吴文英与吴见山聚会,在节日氛围下,词人有感于时光流逝而叹老,遂以此词与吴见山唱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以重阳节为题材的词。词中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色,上片“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展现清瘦凄凉之景;词人还叙述了去吴见山处觅酒之事。下片着重抒发重阳日词人叹老嗟卑的无奈悲苦感受,借“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传情。通过构词、用典等手法,营造出深沉悲郁氛围,表达词人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运用孟嘉风吹落帽典故,表达叹老嗟卑的悲凉感慨。比喻:“菊花清瘦杜秋娘”,将秋天开花的菊花比作清瘦的杜秋娘。以人喻花,新颖巧妙地描绘出菊花的形态特征,同时暗写菊花酒,为下片叹老嗟卑埋下伏笔。触景生情:“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诗人眺望远处山峦,其连绵如翠眉,身处高处,这景色触发了内心的凄凉之感。山景本是客观存在,却因诗人在重阳节时的心境,让他从中感受到了凄凉,由此引发对佳节中自身境遇的感慨。铺垫:“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上片起笔描绘远处山峦如翠眉般修长,点明登高之地,营造出一种空阔、寂寥的氛围,为后文抒发佳节中的凄凉愁绪做铺垫。先展现外在环境的清冷,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词人在重阳节所感受到的孤寂,让后续情感的表达更自然、更具感染力。渲染:“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以“秋色”描绘秋天的萧索景色,“雁声”增添凄凉之感,再加上“斜阳”这一带有衰颓意味的意象,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多角度渲染出浓重的愁绪氛围。词人将自己的愁绪融入这些秋景之中,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在重阳佳节时内心的悲愁与落寞。

3. 分段赏析

上片“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从形象塑造看,勾勒出远处连绵青山之景,“凄凉”一词奠定寂寞孤独基调。语言上,简洁却饱含情感,景随情移。表达技巧方面,借景抒情,为全词渲染悲哀惨淡气氛。“菊花清瘦杜秋娘”,将菊花比作清瘦的杜秋娘,形象新颖。既暗写菊花酒,又用典为下片叹老伏笔,体现语言的精巧与构思的缜密。“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描绘洗净绿杯斟酒的场景,语言平实,却传达出词人对酒香的享受,也暗示友人相聚饮酒的情景,以小见大,展现生活细节。此三韵紧扣词题,点明重阳登山饮酒、朋友宴集之事,“凄凉”“清瘦”凸显词人内心悲郁。下片“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运用孟嘉落帽典故,从形象上,展现白发被风吹露的衰老之态。语言委婉曲折,“压”“偏狂”生动表达词人对衰老的无奈与悲叹。表达技巧上,借典抒情,寄寓个人悲凉感慨。“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一年”句叙事,点明去吴见山家饮酒。后两句以景写情,“秋色”“雁声”“斜阳”意象,营造出暮年羁旅、对景思亲的哀愁氛围。“愁几许”设问不答,以“都在”强调,含蓄蕴藉,将愁绪融入惨淡画面,与词题呼应,尽显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多么善于开解,触景生情,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然而,一切的一切,不过轻轻地飘拂了几下,无限的“凄凉”,淡作精致的玉杯中的幽香;不尽的悲秋之情,也都化为几缕斜阳,慢慢地消散。这里透露出一种极端的感情上的慵倦。也许是嚼味得太多太久,自己也懒于再费心机;也许情绪确实难以明了、无法梳理,以至于词人再不能面对,也不愿分辩。

不详海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熊开发《词学散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秋夜纪怀三首(其三)》

下一篇:宋·李弥逊《五石·遥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