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庭缘恐花羞坠":背对着庭院,是因为害怕花儿会羞涩般坠落。
# 缘:因为。
"心事遥山里":心中的思绪,飘落在遥远的群山之中。
"小帘愁卷月笼明":带着愁绪卷起小小的帘子,月光朦胧,笼罩着明亮的景象。
"一寸秋怀禁得、":一丝秋日的情怀能经得住、
# 禁得:禁得住,禁得起。
"几蛩声":几声蟋蟀的叫声。
# 蛩:此处指蟋蟀。
"井梧不放西风起":井边的梧桐树,似是不让西风吹起。
# 井梧:井边的梧桐。唐女诗人薛涛有《井梧吟》诗。
"供与离人睡":只为让离别的人安睡。
"梦和新月未圆时":在梦境中,就如同那还没有圆满的弯弯新月。
"起看檐蛛结网、":起身看屋檐下的蜘蛛结网、
# 檐蛛:屋檐下的蜘蛛。
"又寻思":又陷入沉思。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词。介绍了词人在秋夜所见的背庭之花、朦胧月色、蛩鸣、井梧、檐蛛结网等景物,描绘了自己漂泊他乡的情景,体现了宋代婉约词风的特色,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漂泊生涯中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身世漂泊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上片以“背庭缘恐花羞坠”起笔,这临花却转身的轻怯模样,恰将故里旧影与秋夜蛩声悄然牵系。承上启下:“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将乡愁揉进更深的月色里。秋风扫过井畔梧桐,叶响似西风低回的叹息,在静夜中声声撞着游子心魂。羁旅人辗转难眠,离愁如梧桐碎雨,淅淅沥沥漫透孤衾。渲染:此词巧借秋景铺展离愁,秋月朦胧、帘影轻摇、蛰鸣断续、西风萧瑟、桐叶纷扬,每一景物或直笔勾勒,或隐意暗喻,皆是借景抒情,将离人愁绪倾泻得酣畅淋漓。联想:“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它这般终日营营,正似我为生计离乡、在他乡劳碌奔波的境况。这般光景对景伤情,徒添满心悲戚。比拟:“梦和新月未圆时”,把“新月未圆”和人事缺憾联系起来,通过描述新月状态与人事特点,展现二者的相似性与情感内涵。
3. 分段赏析
“背庭缘恐花羞坠”中,“背”有背离之意,词人不愿走向庭院,只因担忧花儿似含羞般坠落。这并非真的怕花凋零,实则是借“惜花”掩饰内心的愁绪。“心事遥山里”则点出愁绪的根源,羁旅的愁思早已飘向群山阻隔的故乡,赏花的闲情被浓浓的思乡之情取代,两句以委婉笔触将避花与怀乡的关联道尽。“小帘愁卷月笼明”,带着愁绪卷起帘幕,月光朦胧洒落,照亮室内的同时,也让词人的愁绪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似有稍缓之意。然而“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一丝秋日的情怀本就脆弱,又怎能承受住几声蟋蟀的哀鸣?秋夜虫声成了撩拨愁绪的引线,将刚刚平复的思乡之情再度勾起,愁绪更添几分。“井梧不放西风起”,井边的梧桐仿佛有意阻拦西风,似在为离人营造安宁的环境。可西风本是自然之物,梧桐怎会真能阻挡?实则是词人渴望避开秋风带来的萧瑟,盼能安然入睡以解乡愁。“供与离人睡”直白道出这份期盼,却也暗含离人难眠的无奈,思乡之切让简单的安睡都成了奢望。“梦和新月未圆时”,梦境中仍是新月未圆的景象,正如词人与亲人分居两地、难以团聚的处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梦境都萦绕着团圆的期盼。“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梦醒后辗转难眠,起身见屋檐下蜘蛛结网,不禁联想到自己如蜘蛛般为生计在他乡奔波,对景伤情,羁旅的惆怅与思乡的愁绪在沉思中愈发浓重。
4. 作品点评
此词巧借秋景暗涌离愁,朦胧秋月、绰绰帘影、声声蛰鸣、飒飒西风、飘飘桐叶,诸般景物或直笔勾勒,或隐意流露,皆以景载情,将离人的愁绪铺展得入木三分。
下一篇:宋·苏泂《浣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