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路窄":攀登在山间小路上,
"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沉醉在秋日的晚风中,秋风将帽子吹歪了。
# 欹冠:被风吹歪的帽子。
"霜饱花腴":饱经风霜的菊花开得十分肥美,
# 霜饱花腴:饱经风霜的菊花开得十分肥美。
"烛消人瘦":而自己衰弱的身体,犹如残烛之将尽,
# 消:一作销。
"秋光做也都难":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去观赏这大好秋光,恐怕是很困难了。
# 做:一作“作”。
"病怀强宽":以羸弱之身登高,才有心旷之感。
"恨雁声、偏落歌前":可恨那大雁的叫声,偏偏在歌声响起之前传来。
"记年时、旧宿凄凉":记得往年,也曾在凄凉中借宿,
"暮烟秋雨野桥寒":傍晚的烟霭、秋天的冷雨,野桥笼罩在一片寒意之中。
"妆靥鬓英争艳":歌妓们的妆面,鬓边的菊花争奇斗艳,
# 鬓英:指菊花。,妆靥:指歌妓盛装的打扮。靥:一作“压”。
"度清商一曲":演奏完一曲清商乐,
# 度清商一曲:唱按清商曲谱写的歌曲。清商:古乐府中一种曲调。
"暗坠金蝉":有人头上的金蝉首饰暗暗掉落。
# 金蝉: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
"芳节多阴":以往每逢重阳,多为阴雨天气,
"兰情稀会":而与佳人的相会则更加难得,
# 兰情:指契合的友情,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晴晖称拂吟笺":今日恰逢晴天,令人欣喜不已,填词明志。
# 吟笺:填词在纸上。
"更移画船":我又划动画船,
"引佩环、邀下婵娟":沐浴着月光与佳人一起游湖赏景。
# 婵娟:月亮。,佩环:原指衣带上所系的佩玉,这里代指歌妓。
"算明朝、未了重阳":算起来明天就是重阳节了,
"紫萸应耐看":那盛开的茱萸花应该很值得细细观赏吧。
# 紫萸:佩带的茱萸。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的词。它描绘了重阳前一日词人游湖的全过程,表达了词人在此次游湖过程中,于画船听歌时所生发的逸致闲情,展现出一种对当下美好时光的享受与沉醉。
2. 写作手法
化用:“人瘦”,化用李清照《醉花阴》词“人比黄花瘦”句意。此言傲霜耐寒的菊花开得更为茂盛,而自己衰弱的身体,犹如残烛之将尽,所以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去观赏这大好秋光,恐怕是很困难了。”借代:“佩环”,原指衣带上系着的佩玉,在此处借代歌妓。这一用法巧妙地以佩环这一歌妓身上的配饰,指代歌妓本人。“婵娟”,乃是月亮的别称,苏轼在《水调歌头》词末所写的“千里共婵娟”便是例证。在相关情境中,此言描绘了词人与心仪的歌妓一同缓缓移动画船,于月光如水的夜晚悠然游湖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浪漫且富有诗意的氛围。对偶:“霜饱花腴”与“烛消人瘦”构成对偶之句。原文起始的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形式呈现。由此,诗人感慨,虽心怀赏遍大好秋光的憧憬,奈何以当下这般孱弱之躯,恐难以遂愿,流露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翠微”三句,描绘的是词人登山的情景。“翠微”一词,指代青山,吴文英在《霜叶飞・重九》中“但约明年,翠微高处”之句可作印证。杨铁夫在《吴梦窗词笺释》里指出,这两句是以登高作为泛湖的陪衬。此三句生动展现出词人沿着山间小径攀登,陶醉于秋日晚风之中,风势稍大,连帽子都被吹得歪斜。“凭谁”一句,则是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笑倩旁人为整冠”的诗意。这三句紧密相连,山高路狭且有风,才自然引出“凭谁整冠”的念头。“霜饱”三句,细腻传达出老年登高时的独特感受。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点评:“‘霜饱’句,咏菊之妙,无人能及。‘烛消’句,擅于抒写秋怀,此八字堪称篇章中的精华。‘花腴’与‘人瘦’形成鲜明对照,故而以‘秋光难做’承接。”其中,“霜饱花腴”一句,正是词牌名《霜花腴》的由来,并且前两句采用了对偶句式。此句描绘傲霜的菊花尽情绽放,愈发丰腴,而自己的身体却如残烛般虚弱,即将燃尽,想要尽情领略这美好的秋光,恐怕力不从心。这里的“人瘦”,巧妙化用了李清照《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的词句。“病怀”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登高时的感怀。陈洵在《海绡说词》中提到:“‘病怀强宽’,引领出对雁声的感触,心境刚得舒缓,却又生愁绪。”杨铁夫在《笺释》中认为这两句依旧围绕山上的情景展开,并解释道:“歌声营造的是欢乐氛围,雁声带来的是忧愁情境。雁声先至,便使得欢乐未起而忧愁先临,所以称作‘恨’。”此句描述词人拖着病弱之躯登高,本欲放宽心怀,却又被归雁的哀啼扰乱心境,因此产生了心境才宽又生愁恨,欢乐未起忧愁先至的复杂情绪。“记年时”两句,唤起对往年重阳泛湖情景的回忆。词人忆起往年重阳,也曾游历石湖,在暮色深沉、秋雨瑟瑟之际,路过郊外那座荒桥。回忆中的画面,同样弥漫着凄凉的气息。整个上片,主要记述了泛湖前登高的种种情景与感受。“妆靥”三句,刻画了那位对词人钟情有加的歌妓形象。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只见她妆容恰到好处,鬓旁斜插着秋菊,姿态婀娜,微微颔首,正为词人依谱而歌。“芳节”三句,着重描绘词人的游湖逸兴。“芳节”,特指重阳节;“兰情”,源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气味)如兰”,寓意男女间真挚的情谊。“吟笺”,即填词所用之纸。前两句以反向落笔,为“晴晖”句蓄势,使其更具感染力。此三句表明,在这美好的重阳佳节,又逢晴朗天气,能出来游湖本就十分难得;而与久未谋面的知己携手同游,更是难能可贵,故而词人兴致盎然,以填词来抒发情志。“更移”两句,描述词人与歌妓在月下游湖的惬意场景。“佩环”,原指衣带上系的佩玉,在此借指歌妓;“婵娟”,乃月亮的别称,苏轼《水调歌头》词末“千里共婵娟”可为佐证。词句展现出词人与心仪的歌妓一同划动画船,在月光下悠然泛湖,巧妙照应词题“泛石湖”。下片依次叙述听歌、填词、泛湖、赏月等活动,层次清晰地呈现出词人此次“泛石湖”的完整过程。“算明朝”两句,紧扣“重阳前一日”的词题,表述明日重阳节的计划。杨铁夫在《笺释》中指出:“不说正是重阳,而说未了重阳,意味有深浅之分。”“紫萸”即茱萸,旧时有重阳节佩戴茱萸囊以辟邪的习俗。此两句意为,此次泛石湖的欢乐时光即将结束,待明日重阳,又可去观赏绽放的茱萸花。整个下片,细致描绘了词人自己与歌妓一同乘船泛湖的种种情景。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明快流畅,毫无晦涩难懂之处。陈邦炎在《梦窗词浅议》一文中,引用蔡柯亭《乐府指迷笺释》里的话:“(梦窗)四稿之中,并非晦涩的作品,仔细品味,实际上数量颇为可观。”而此词便是其中之一。
# 此词腾挪变化,波澜起伏。时而尊前,时而往昔,时而傍晚、晴晖,时而月夜、明朝,可谓流转不定,令人深思后方能理出其中脉络头绪。而词人的情绪,亦随之跌宕起伏,且前后呼应,一脉贯通,具见梦窗慢词结构之妙。
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吴战垒《吴文英词欣赏》
# “霜饱”句凡咏菊者无人道及。“烛消”句善写秋怀,此八字为篇中骊珠,“花腴”而“人瘦”,故以“秋光难作”承之。花、人对比,语句精警。“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这二句写愁在乐前,发登高之感怀。“病怀强宽”,本强自宽心,欲游湖酣兴,不料,未闻笙歌之欢声,令人伤感之雁声竞先至,宋词有句“雁过也,正伤心”,顿时令人心绪不畅,起悲秋之意。关于这二旬,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有高论:“歌是乐境,雁声是愁境。落在前,则未乐而先愁也,故日恨。”感于雁声,诗人愁绪勃发,触到了过去的伤痛:“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景是旧景——石湖,时是同时——秋天的晚上。秋风秋雨扰人,昔时情景,凄凉怎堪回首!
近代乐静居士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下一篇:宋·石孝友《卜算子·折得月中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