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huā
·
·
chóng
yáng
qián
fàn
shí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cuì
wēi
zhǎi
zuì
wǎn
fēng
píng
shuí
wèi
zhěng
guān
shuāng
bǎo
huā
zhú
xiāo
rén
shòu
qiū
guāng
zuò
dōu
nán
bìng
huái
怀
qiǎng
kuān
hèn
yàn
shēng
piān
luò
qián
nián
shí
jiù
宿
liáng
yān
qiū
qiáo
hán
zhuāng
bìn
yīng
zhēng
yàn
qīng
shāng
àn
zhuì
jīn
chán
fāng
jié
duō
yīn
lán
qíng
huì
qíng
huī
chēng
yín
jiān
gèng
huà
chuán
yǐn
pèi
huán
yāo
xià
chán
juān
suàn
míng
zhāo
wèi
liǎo
chóng
yáng
yīng
nài
kàn

译文

攀登在山间小路上,沉醉在秋日的晚风中,秋风将帽子吹歪了。饱经风霜的菊花开得十分肥美,而自己衰弱的身体,犹如残烛之将尽,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去观赏这大好秋光,恐怕是很困难了。以羸弱之身登高,才有心旷之感。可恨那大雁的叫声,偏偏在歌声响起之前传来。记得往年,也曾在凄凉中借宿,傍晚的烟霭、秋天的冷雨,野桥笼罩在一片寒意之中。歌妓们的妆面,鬓边的菊花争奇斗艳,演奏完一曲清商乐,有人头上的金蝉首饰暗暗掉落。以往每逢重阳,多为阴雨天气,而与佳人的相会则更加难得,今日恰逢晴天,令人欣喜不已,填词明志。我又划动画船,沐浴着月光与佳人一起游湖赏景。算起来明天就是重阳节了,那盛开的茱萸花应该很值得细细观赏吧。

逐句剖析

"翠微路窄":攀登在山间小路上,

"醉晚风、凭谁为整欹冠":沉醉在秋日的晚风中,秋风将帽子吹歪了。

# 欹冠:被风吹歪的帽子。

"霜饱花腴":饱经风霜的菊花开得十分肥美,

# 霜饱花腴:饱经风霜的菊花开得十分肥美。

"烛消人瘦":而自己衰弱的身体,犹如残烛之将尽,

# 消:一作销。

"秋光做也都难":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去观赏这大好秋光,恐怕是很困难了。

# 做:一作“作”。

"病怀强宽":以羸弱之身登高,才有心旷之感。

"恨雁声、偏落歌前":可恨那大雁的叫声,偏偏在歌声响起之前传来。

"记年时、旧宿凄凉":记得往年,也曾在凄凉中借宿,

"暮烟秋雨野桥寒":傍晚的烟霭、秋天的冷雨,野桥笼罩在一片寒意之中。

"妆靥鬓英争艳":歌妓们的妆面,鬓边的菊花争奇斗艳,

# 鬓英:指菊花。,妆靥:指歌妓盛装的打扮。靥:一作“压”。

"度清商一曲":演奏完一曲清商乐,

# 度清商一曲:唱按清商曲谱写的歌曲。清商:古乐府中一种曲调。

"暗坠金蝉":有人头上的金蝉首饰暗暗掉落。

# 金蝉: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

"芳节多阴":以往每逢重阳,多为阴雨天气,

"兰情稀会":而与佳人的相会则更加难得,

# 兰情:指契合的友情,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晴晖称拂吟笺":今日恰逢晴天,令人欣喜不已,填词明志。

# 吟笺:填词在纸上。

"更移画船":我又划动画船,

"引佩环、邀下婵娟":沐浴着月光与佳人一起游湖赏景。

# 婵娟:月亮。,佩环:原指衣带上所系的佩玉,这里代指歌妓。

"算明朝、未了重阳":算起来明天就是重阳节了,

"紫萸应耐看":那盛开的茱萸花应该很值得细细观赏吧。

# 紫萸:佩带的茱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记述重阳前一日游湖的经历,将画船之上听歌的悠然兴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上阕着重讲述作者在泛湖之前登高的事宜,下阕则细腻描绘了作者与歌妓一同乘船游湖的具体情景。整首词语言清新明快,毫无晦涩难懂之处,音韵更是和谐流畅,自然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这首词创作于吴文英早年客居苏州之时。依据夏承焘先生所著《吴梦窗系年》,从宋理宗绍定年间到淳佑年间,吴文英在苏州旅居了约十年,此词便是他于阴历九月初八游湖之后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的词。它描绘了重阳前一日词人游湖的全过程,表达了词人在此次游湖过程中,于画船听歌时所生发的逸致闲情,展现出一种对当下美好时光的享受与沉醉。

2. 写作手法

化用:“人瘦”,化用李清照《醉花阴》词“人比黄花瘦”句意。此言傲霜耐寒的菊花开得更为茂盛,而自己衰弱的身体,犹如残烛之将尽,所以想要根据自己的设想去观赏这大好秋光,恐怕是很困难了。”借代:“佩环”,原指衣带上系着的佩玉,在此处借代歌妓。这一用法巧妙地以佩环这一歌妓身上的配饰,指代歌妓本人。“婵娟”,乃是月亮的别称,苏轼在《水调歌头》词末所写的“千里共婵娟”便是例证。在相关情境中,此言描绘了词人与心仪的歌妓一同缓缓移动画船,于月光如水的夜晚悠然游湖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浪漫且富有诗意的氛围。对偶:“霜饱花腴”与“烛消人瘦”构成对偶之句。原文起始的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形式呈现。由此,诗人感慨,虽心怀赏遍大好秋光的憧憬,奈何以当下这般孱弱之躯,恐难以遂愿,流露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惆怅。

3. 分段赏析

“翠微”三句,描绘的是词人登山的情景。“翠微”一词,指代青山,吴文英在《霜叶飞・重九》中“但约明年,翠微高处”之句可作印证。杨铁夫在《吴梦窗词笺释》里指出,这两句是以登高作为泛湖的陪衬。此三句生动展现出词人沿着山间小径攀登,陶醉于秋日晚风之中,风势稍大,连帽子都被吹得歪斜。“凭谁”一句,则是化用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中“笑倩旁人为整冠”的诗意。这三句紧密相连,山高路狭且有风,才自然引出“凭谁整冠”的念头。“霜饱”三句,细腻传达出老年登高时的独特感受。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点评:“‘霜饱’句,咏菊之妙,无人能及。‘烛消’句,擅于抒写秋怀,此八字堪称篇章中的精华。‘花腴’与‘人瘦’形成鲜明对照,故而以‘秋光难做’承接。”其中,“霜饱花腴”一句,正是词牌名《霜花腴》的由来,并且前两句采用了对偶句式。此句描绘傲霜的菊花尽情绽放,愈发丰腴,而自己的身体却如残烛般虚弱,即将燃尽,想要尽情领略这美好的秋光,恐怕力不从心。这里的“人瘦”,巧妙化用了李清照《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的词句。“病怀”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抒发登高时的感怀。陈洵在《海绡说词》中提到:“‘病怀强宽’,引领出对雁声的感触,心境刚得舒缓,却又生愁绪。”杨铁夫在《笺释》中认为这两句依旧围绕山上的情景展开,并解释道:“歌声营造的是欢乐氛围,雁声带来的是忧愁情境。雁声先至,便使得欢乐未起而忧愁先临,所以称作‘恨’。”此句描述词人拖着病弱之躯登高,本欲放宽心怀,却又被归雁的哀啼扰乱心境,因此产生了心境才宽又生愁恨,欢乐未起忧愁先至的复杂情绪。“记年时”两句,唤起对往年重阳泛湖情景的回忆。词人忆起往年重阳,也曾游历石湖,在暮色深沉、秋雨瑟瑟之际,路过郊外那座荒桥。回忆中的画面,同样弥漫着凄凉的气息。整个上片,主要记述了泛湖前登高的种种情景与感受。“妆靥”三句,刻画了那位对词人钟情有加的歌妓形象。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只见她妆容恰到好处,鬓旁斜插着秋菊,姿态婀娜,微微颔首,正为词人依谱而歌。“芳节”三句,着重描绘词人的游湖逸兴。“芳节”,特指重阳节;“兰情”,源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气味)如兰”,寓意男女间真挚的情谊。“吟笺”,即填词所用之纸。前两句以反向落笔,为“晴晖”句蓄势,使其更具感染力。此三句表明,在这美好的重阳佳节,又逢晴朗天气,能出来游湖本就十分难得;而与久未谋面的知己携手同游,更是难能可贵,故而词人兴致盎然,以填词来抒发情志。“更移”两句,描述词人与歌妓在月下游湖的惬意场景。“佩环”,原指衣带上系的佩玉,在此借指歌妓;“婵娟”,乃月亮的别称,苏轼《水调歌头》词末“千里共婵娟”可为佐证。词句展现出词人与心仪的歌妓一同划动画船,在月光下悠然泛湖,巧妙照应词题“泛石湖”。下片依次叙述听歌、填词、泛湖、赏月等活动,层次清晰地呈现出词人此次“泛石湖”的完整过程。“算明朝”两句,紧扣“重阳前一日”的词题,表述明日重阳节的计划。杨铁夫在《笺释》中指出:“不说正是重阳,而说未了重阳,意味有深浅之分。”“紫萸”即茱萸,旧时有重阳节佩戴茱萸囊以辟邪的习俗。此两句意为,此次泛石湖的欢乐时光即将结束,待明日重阳,又可去观赏绽放的茱萸花。整个下片,细致描绘了词人自己与歌妓一同乘船泛湖的种种情景。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的语言风格明快流畅,毫无晦涩难懂之处。陈邦炎在《梦窗词浅议》一文中,引用蔡柯亭《乐府指迷笺释》里的话:“(梦窗)四稿之中,并非晦涩的作品,仔细品味,实际上数量颇为可观。”而此词便是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腾挪变化,波澜起伏。时而尊前,时而往昔,时而傍晚、晴晖,时而月夜、明朝,可谓流转不定,令人深思后方能理出其中脉络头绪。而词人的情绪,亦随之跌宕起伏,且前后呼应,一脉贯通,具见梦窗慢词结构之妙。

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吴战垒《吴文英词欣赏》

# “霜饱”句凡咏菊者无人道及。“烛消”句善写秋怀,此八字为篇中骊珠,“花腴”而“人瘦”,故以“秋光难作”承之。花、人对比,语句精警。“病怀强宽,恨雁声、偏落歌前”,这二句写愁在乐前,发登高之感怀。“病怀强宽”,本强自宽心,欲游湖酣兴,不料,未闻笙歌之欢声,令人伤感之雁声竞先至,宋词有句“雁过也,正伤心”,顿时令人心绪不畅,起悲秋之意。关于这二旬,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有高论:“歌是乐境,雁声是愁境。落在前,则未乐而先愁也,故日恨。”感于雁声,诗人愁绪勃发,触到了过去的伤痛:“记年时、旧宿凄凉,暮烟秋雨野桥寒。”景是旧景——石湖,时是同时——秋天的晚上。秋风秋雨扰人,昔时情景,凄凉怎堪回首!

近代乐静居士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十月二十六日三偈(其三)》

下一篇:宋·石孝友《卜算子·折得月中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