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n
fāng
xīn
·
·
zhōng
yuán
chéng
tiān
yóu
rén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jiǔ
jiē
tóu
zhèng
ruǎn
chén
rùn
xuě
xiāo
cán
liū
shǎng
yuán
huā
yàn
yún
yīn
lǒng
zhòu
céng
qiào
kōng
shè
sàn
yōng
líng
yíng
cuì
xiù
tàn
nián
duān
lián
huán
zhuǎn
làn
màn
yóu
rén
xiù
cháng
duàn
huí
láng
zhù
jiǔ
biàn
便
xiě
jiàn
chuán
chóu
xiù
jiàn
piāo
hóng
鸿
kōng
xián
qíng
chūn
shòu
jiāo
bēi
xiāng
gān
zuì
xǐng
西
chuāng
rén
sàn
hòu
hán
shēn
chí
huí
chù
pān
tíng
liǔ

译文

在九条街道的交汇处,尘土柔软湿润如酥油,残雪消融的水滴沿着屋檐流淌。在祭祀祈福的承天寺,繁花似锦,云层低垂如帷幕笼罩白昼。高耸的寺梯直插云霄,熏香弥漫,游寺的女子身穿彩衣似水波环绕、游人彩袖翩跹,摩肩接踵。感叹年复一年的元日、循环往复,游人如锦绣般绚烂拥挤。我在回廊长久伫立,愁肠寸断。想借水波泼墨寄情,却只能将愁绪化作皱起的眉头。愁绪逐渐淹没美人,徒增春日相思的憔悴。饮下椒酒醉后初醒,唯恐西窗下、众人欢聚后散场。暮色寒意渐深,我徘徊流连、独自折下庭院中的柳枝。

逐句剖析

"九街头":在九条街道的交汇处,

# 九街:同“九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如街衢。

"正软尘润酥":尘土柔软湿润如酥油,

# 润酥:土地酥油般滋润。《钦定词谱》为“酥润"。

"雪消残溜":残雪消融的水滴沿着屋檐流淌。

# 溜:指檐雪消融流下的水(包括短时冻结成的冰柱)。,消:一作“销”。

"禊赏祇园":在祭祀祈福的承天寺,

# 祇园:即“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说法处。其遗址在中印度舍卫城南。据《佛国记·大涅盘·二九》:舍卫国长者须达擎,因常施舍孤独贫困者,而号“给孤独”。他欲请佛说法,求购祗院太子园。祗陀戏言如布黄金遍地则卖。“给孤独”便依言购得,但园地虽为“给孤独”所购,而园中树为祗陀所植,故名“只树给孤独园”。给孤独在园中建“只园精舍”,请如来居之以说法。这里借代作承天寺。,禊:古人于春秋二季,临水灌濯,祓除不祥的祭祀。于三月上旬已日(三国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举行为春楔,七月十四日为秋禊。但古人修禊之事并不限于春秋。

"花艳云阴笼昼":繁花似锦,云层低垂如帷幕笼罩白昼。

"层梯峭空麝散":高耸的寺梯直插云霄,熏香弥漫,

# 层梯峭空麝散:一本无“峭”字。在《钦定词谱》断为两句,逗号在“峭”字后。麝散:麝香飘散。麝,古有“麝月”之说,为月的美称。

"拥凌波、":游寺的女子身穿彩衣似水波环绕、

# 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词中与“翠袖”均代指美女。波,代指眼波。

"萦翠袖":游人彩袖翩跹,摩肩接踵。

# 翠袖: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写女子高洁华美。,萦:有旋绕之意,这里指游人袖与袖相缠绕,即形容游人之多也。

"叹年端、":感叹年复一年的元日、

"连环转":循环往复,

"烂漫游人如绣":游人如锦绣般绚烂拥挤。

"肠断回廊伫久":我在回廊长久伫立,愁肠寸断。

# 肠断:形容极度痛苦悲伤。

"便写意溅波":想借水波泼墨寄情,

"传愁蹙岫":却只能将愁绪化作皱起的眉头。

# 蹙岫:指皱眉。

"渐没飘鸿":愁绪逐渐淹没美人,

# 飘鸿:形容美女体态轻盈。鸿,《钦定词谱》为“红”。

"空惹闲情春瘦":徒增春日相思的憔悴。

"椒杯香干醉醒":饮下椒酒醉后初醒,

# 椒杯:即椒酒,用椒实浸泡的酒。古代元旦日,子孙进椒酒于其家长,以示祝福。此句《钦定词谱》为“椒杯香,乾醉醒”。

"怕西窗、":唯恐西窗下、

"人散后":众人欢聚后散场。

"暮寒深":暮色寒意渐深,

"迟回处、":我徘徊流连、

"自攀庭柳":独自折下庭院中的柳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探芳新·吴中元日承天寺游人》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节序词。此词以元日游寺为背景,上片极写承天寺信女如云、香火缭绕的游春盛况,下片陡转笔锋,以“形单影只”的孤寂反衬出对苏妾的缠绵思念。全词通过节日欢腾与个人孤寂的强烈对比,在香火氤氲的庙宇回廊间勾勒出肠断神伤的情感图景。词人以哀婉绵长的笔触,将节序的喧闹升华为情感的容器,使礼佛的香客成为思念的见证者,最终完成对往昔欢情的凄婉追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郑文焯考证认为该词创作于淳祐三年(1243年),任铭善则指出该词存于其他卷帙,创作时间跨度较长。结合词中“飘鸿”、“西窗人散”等意象分析,可知此作当为词人经历苏妾离别、仍居苏州期间所作。词中所述情境实为词人于正月初一游历苏州承天寺时,睹物思人触发孤寂情怀而作,寄托对离人的深切追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序词,也是一首写景怀人的抒情词。描绘了南宋元日期间游历苏州承天寺的所见所感,既展现了节庆的喧闹繁华,又暗含对离散情缘的深切追忆。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词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如“自攀庭柳”句,巧用李贺《致酒行》“家人折断门前柳”之典,原典写家人折柳盼归。作者在此反用其意,以“自攀庭柳”写自己折柳盼苏妾归来而不得,将盼归之殷切与盼而未归之惆怅融入动作,含蓄表达对苏妾的深切思念,借典抒情,情韵悠长。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九街头”三句勾勒早春吴中街市初融之景,继而铺陈元日承天寺游人如织、香雾缭绕的喧阗盛况,然而却暗藏“叹年端”的怅惘;下片以“渐没飘鸿”喻伊人远逝,更以“自攀庭柳”收束于暮寒中的茕茕孑立。全篇以极尽铺陈的元日欢游反衬孤影徘徊的凄凉,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拟人:“层梯峭空麝散,拥凌波、萦翠袖”一句,将游人摩肩接踵的喧嚣场景赋予动态人格:“拥”字化静为动,似寺宇主动拥揽佳人;“萦”字拟袖为丝线缠绕,暗喻人群如织、情思交叠。“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连环转”以机械转动拟岁月循环,将抽象时间具象化,反衬物是人非之叹。“渐没飘鸿,空惹闲情春瘦”更以“飘鸿”拟离人倩影,借鸿雁远逝暗写音书断绝;“春瘦”则赋予季节以消瘦身形,将春寒料峭与相思憔悴融为一体,物我相生间尽显孤寂。

3. 分段赏析

上片扣题述“元日承天寺游人”。“九街头,正软尘润酥,雪消残溜。”此句以地理与气候开篇,点明元日游赏的时空背景。“九街头”直指吴中承天寺所在的繁华街市,暗示人流量之密集;“软尘润酥”细腻描摹早春道路因残雪消融而酥软湿润的状态,既呼应“雪消残溜”的物候特征,又暗含时序交替的微妙感。三句通过视觉、触觉的叠加,为全词奠定清冷中透出暖意的基调。“禊赏祇园,花艳云阴笼昼。”中“禊赏祇园”以佛寺典故代指承天寺;“花艳云阴笼昼”则通过视觉意象渲染寺内外的节日氛围,“笼昼”二字既写天色晦暗,又隐喻人群如云般聚集的热闹场景。此句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将宗教仪式与世俗游观融为一体。“层梯峭空麝散,拥凌波、萦翠袖。”此句聚焦寺庙建筑与游人动态。“拥凌波、萦翠袖”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以“凌波”喻女子轻盈步态,“翠袖”代指仕女群像,通过服饰细节与肢体动作的描摹,展现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盛况。四组动词更强化了动态画面的流动感。“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此句由景及情,抒发对时光循环的哲思。表面赞颂节庆之盛,实则暗含怅惘。八字长句连用叠韵,音韵回环中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无奈感。下片写伊人不在的伤怀。“肠断回廊伫久。”此句为全词情感转折枢纽。“肠断”直抒胸臆,奠定哀婉基调;“回廊伫久”以空间场景与动作的叠加,暗示词人独步其间、触景生情的沉思状态。此句既收束上片对热闹场景的铺陈,又引出下片对离愁别绪的深入刻画。“便写意溅波,传愁蹙岫。”此句以移情手法写愁思。“溅波”化用李白“泪波”意象,将无形之愁具象为水波飞溅;“蹙岫”典出王观“双眉蹙破远山眉”,以山峦褶皱喻愁容深锁。二字对仗工整,通过视觉化的情感投射,将抽象愁绪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自然物象,凸显词人内心的郁结。“渐没飘鸿,空惹闲情春瘦。”此句以隐喻深化离恨。“飘鸿”暗指苏妾,化用曹植“翩若惊鸿”典故,反衬伊人远逝的孤独;“春瘦”呼应“闲情”,以季节的消瘦拟人化表达相思煎熬。“空惹”二字点明徒劳无功的追忆,与上片“烂漫游人”形成冷暖对照。“椒杯香干醉醒,怕西窗、人散后。”此句借酒消愁,反用李商隐“西窗剪烛”典故。“椒杯”指元日饮椒酒的习俗,本为祈福之仪,此刻却成借酒浇愁的媒介;“醉醒”二字揭示情感矛盾:醉时暂忘离恨,醒后更添凄凉。“怕西窗人散”直指对重逢无望的恐惧,与“人散后”的现实形成时间张力。“暮寒深,迟回处、自攀庭柳。”此句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暮寒深”呼应上片“软尘润酥”,通过温度变化暗示情感冷却过程;“迟回处”描摹徘徊流连之态,“自攀庭柳”化用李贺“折柳”意象,以折柳赠别的传统寄托身世飘零之叹。末三句以萧瑟暮景收束全篇,将无法排遣的愁绪融入自然物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此词构思别具匠心,上片铺陈元旦承天寺游人熙攘、仕女云集的喧闹场景,下片倾诉忆姬离去、独自怅立回廊的哀伤情怀。上片浓墨重彩描绘欢乐烂漫之景,以此反衬下片离别的深切悲戚,恰如王夫之在《姜村诗话》中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词中用典与代字技法颇为精妙,如“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赋》典故,“翠袖”取意杜甫《佳人》诗意,均借指美人;“溅波”化自李白《长相思》,代指泪波;“蹙岫”化用王观《卜算子》,代指皱眉。为求词语典雅生新,还引入冷僻典故,以“祗园”代指承天寺这一佛地。作为梦窗自度曲,此词在词调构建上另辟蹊径,据《钦定词谱》记载:“此调渊源似出探芳讯,但摊破句法,移换宫调,自成新声,即与探芳讯不同,故称‘高平探芳新’。”在用字音韵方面亦有独特造诣,正如清代陈锐在《褒碧斋词话》中提及:“词中偶句有双声字,必用叠韵字对者,近人均未讲求及此。梦窗甲稿《探芳新》上阕收二句云:‘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绮。’‘叹’至‘漫’八字连叠(即八字同韵母àn),则创见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片写景毕,下片全归感怀情事。词人面对如此锦绣之景观,不见几多喜慰之怀,却只觉肠断,何也?而且他不逐如云之善男信女,去蹈层梯,却独自一个在那迥廊间久立——久,久,不动,则又何也?盖正如辛稼轩之“众里寻他千百度”,心有所系,而“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也。是以接下去两句,一篇警策,道是:“写意溅波,传愁蹙岫。”此真梦窗独擅之字法句法,他家万万学之不到者也。……人散后,正对游人如绣。于鹄诗“黄昏人散东风起”,盛况已终,乃觉风起——风固早在也。自攀庭柳,直承迥廊伫久——盖此庭者,犹似寺中庙院,而迟迥正即伫久之另一措语也。读词至此,方悟词人之笔妙,词人之情挚,而词人之心尤痴也。

不详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夜阴》

下一篇:宋·张耒《笼鹰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