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guì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jiǎo
shēn
lián
yǐn
dòng
fáng
zhèng
xián
chóu
huáng
hǎo
huā
piān
zhàn
qiū
xiāng
qīng
shí
chū
bàng
zhěn
xiǎo
guāng
fēn
chù
wèi
kāi
chuāng
lián
rén
yuè
zhōng
shuāng

译文

在弯曲的小径尽头,那里的桂树仿佛幽静洞房中的新娘,半遮半掩,它似乎在忧虑,洁白的花朵容易泛黄,就像青春易逝,美丽难留。在这金秋时节,唯有桂花独自绽放,香气弥漫整个秋天,独占这份秋日的荣耀。夜晚清新的空气悄悄靠近枕旁,少妇心中愁绪万千,难以入眠,晨光初现,她仍未开窗起身。这样的生活,就像是月宫中的嫦娥,孤独又寂寞。

逐句剖析

"曲角深帘隐洞房":在弯曲的小径尽头,那里的桂树仿佛幽静洞房中的新娘,半遮半掩,

"正嫌玉骨易愁黄":它似乎在忧虑,洁白的花朵容易泛黄,就像青春易逝,美丽难留。

"好花偏占一秋香":在这金秋时节,唯有桂花独自绽放,香气弥漫整个秋天,独占这份秋日的荣耀。

"夜气清时初傍枕":夜晚清新的空气悄悄靠近枕旁,少妇心中愁绪万千,难以入眠,

"晓光分处未开窗":晨光初现,她仍未开窗起身。

"可怜人似月中孀":这样的生活,就像是月宫中的嫦娥,孤独又寂寞。

# 孀:丧偶的妇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桂》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的一首词。此词以深闺中的桂花为意象,上阕写桂树幽居曲廊深院,“玉骨愁黄”暗喻芳华易逝,而“一秋香”突显其独占秋芳的孤高。下阕转写闺中人夜半无眠、晨光未启的孤寂,末句“可怜人似月中孀”将凋零的桂花与独守空闺的孀妇相比,以月宫孤寒之境,双重强化了青春凋敝、红颜薄命的悲凉。吴文英善用密丽字面构筑深隐意境,此词正是通过物我交融的象征手法,展现其“含蓄中见沉痛”的独特词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闺怨词。词人通过对深院桂花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个幽闭清冷的秋夜意境,体现了宋代婉约词“含蓄深沉”的审美特质。

2. 写作手法

象征:桂花“玉骨愁黄”既是植物生命衰变的具象化,又以“玉”与“黄”的色彩对比隐喻高洁人格在时光摧折下的凋零;深闺“曲角深帘”的幽闭空间与“冰肌”“袖湿成冰”的冷寂躯体,将花的禁锢与女性被礼教冻结的命运同构;而“月中孀”的神话投射,则借嫦娥的永恒孤寒,将个体生命的短暂悲情升华为宇宙层面的永恒孤独。词人更以“香迟红退”的感官消亡暗喻激情褪色,末句突破词牌常规的九字长叹,在声律断裂中呼应命运不可抗的宿命感,最终以物我同构的笔法,使桂花成为南宋女性、士人乃至人类面对时间与存在本质的终极象征。

3. 分段赏析

上片“曲角深帘隐洞房”以婚房意象起兴,将庭院深处的桂树幻化为深藏绣阁的新嫁娘,“曲角”暗示寻芳需曲径通幽,“深帘”描摹枝叶掩映之态,暗含“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玉骨愁黄”巧用通感,白玉般的花骨朵渐染秋黄,既是时序流转的客观呈现,更是词人将生命焦虑投射于物的神来之笔——莹洁“玉骨”与枯槁“愁黄”形成色彩与情感的双重对冲,恰似美人临镜惊见华发新生。“好花偏占一秋香”如镜头陡转,在满目萧瑟中聚焦桂花的凛然风骨,“偏”字既显孤芳自赏的傲气,又透“高处不胜寒”的落寞,八月金桂的浓烈香气竟似穿透纸背,在秋意肃杀中劈开一道温热的生命裂痕。下片笔锋转至人间,“夜气清时初傍枕”七字凝缩长夜辗转:秋寒浸透绣衾,本欲拥枕寻眠,怎奈桂香袭人如思绪纷至;至“晓光分处未开窗”,晨光已破晓色,窗棂却紧闭如故,这“未开窗”的细节堪比易安“帘卷西风”的定格——非是慵懒赖床,实恐推窗刹那,见桂影伶仃更添孤寂。结句“可怜人似月中孀”将意境推向:广寒宫中执斧伐桂的吴刚、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尘世里独对秋桂的词人,三重镜像在月光下重叠。桂树不仅是观察对象,更是词人灵魂的投影,那萦绕不去的幽香,已然化作连接人间天上、此岸彼岸的精神丝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与义《书怀示友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万里《春日六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