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dòng
tíng

朝代:宋作者:张孝祥浏览量:3
xíng
jìn
xiāo
xiāng
dào
dòng
tíng
chǔ
tiān
kuò
chù
shù
fēng
qīng
shāo
dòng
wǎn
píng
hóng
liǎo
wān
wén
xié
luàn
bái
shuāng
wěi
dāo
míng
liáng
chuán
yǐng
jìn
shū
xīng

译文

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逐句剖析

"行尽潇湘到洞庭":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

"楚天阔处数峰青":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

"旗梢不动晚波平":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

# 旗梢:旗尾。梢(shāo),旗尾。

"红蓼一湾纹缬乱":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

# 纹缬:缬:眼发花。纹缬,即“缬(xié)纹”,眼花。这句指红蓼遍布水湾,使人眼花缭乱。,红蓼:蓼(liǎo),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白鱼双尾玉刀明":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

# 玉刀:白鱼的尾。,白鱼:传说周武王渡河,有白鱼跃人武王舟中,武王便取来祭祀。

"夜凉船影浸疏星":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 夜凉船影浸疏星:指水中的倒影,深夜船影浸泡在疏星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洞庭》出自南宋词人张孝祥之手,是一首别具韵味的词作。词的上片着力描绘了官船在傍晚时分停泊时的场景,展现出大自然清幽宁静的静态之美。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傍晚时分湖面风平浪静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静谧与悠然。下片则聚焦于停船之后词人对湖景的尽情观赏。随着目光的移动与视角的转换,湖景呈现出另一番独特的情趣,其中红白鲜明的色彩感尤其引人注目。词人巧妙地捕捉并描绘出这些生动的画面,为读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词作结尾以景语收束,短短一句,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整首词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卷,境界开阔宏大,同时又不失幽静之致,生动地展现出词人对自然界深深的留恋与喜爱之情,使读者也能从中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与词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68年,即宋孝宗乾道四年。彼时,张孝祥正经历官职调动,从潭州知州(潭州,即现今湖南长沙)调任为荆南知府(荆南,即荆州,位于今湖北江陵),同时兼任荆湖北路安抚使。在赴任途中,他沿湘江而行,进入洞庭湖时,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行旅题材的词,借行舟从潇湘到洞庭途中所见的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以及夜凉船影浸疏星等景象,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清幽宁静、色彩明丽与开阔之美,表达了词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以及置身其间的闲适惬意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上片描绘的辽阔楚天、青色山峰、晚泊船舟等构成静态画面,而“白鱼双尾玉刀明”中白鱼跃出水面,为画面增添动态元素,动静相互结合,使画面更具活力与生气。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述词人自长沙启程,一路舟行,直至抵达洞庭湖。前半段行程,词人仅以“行尽潇湘”四字简洁带过,随后“到洞庭”三字,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洞庭景色的描绘。“楚天阔处数峰青”这句,对洞庭湖全景的勾勒堪称精妙。词人泊舟于浩渺的洞庭湖中,并未直接大肆渲染湖面的宽广无垠,而是通过描绘四周开阔辽远,远处几座山峰青葱点缀的画面,让读者自行想象洞庭湖的宏大规模与壮阔气象。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旗梢不动晚波平”,生动展现了官船在傍晚时分停泊时的景象。这里的“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由此可知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唯有细微的鳞鳞细浪在夕阳余晖下闪烁。这般静谧的画面,夕阳斜照着湖面停泊的舟船,与辽阔的楚天、青葱的山峰相互映衬,共同构筑出一幅境界开阔且清幽宁静的山水画卷,令人心生悠然神往之情。下片着重描写停船后词人泛览湖景的所见所感。“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更随着词人视野的巧妙转换,为读者呈现出另一番独特的情趣。同时,“红蓼”的艳丽与“白鱼”的皎洁相互对照,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红蓼”,乃是生长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在词中与“白鱼”相对,足见作者构思之精巧,观察之细致入微。词人不仅描绘了远处水湾中倒映着的如乱纹缬般的红蓼美景,还刻画了如白玉刀般闪耀的双尾白鱼。这里的鱼称“双尾”且“明”,极有可能是跃出水面的鱼儿,在宁静的画面中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当然,对于“白鱼双尾玉刀明”,也存在另一种解读,即认为此句描绘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宛如白色的双尾鱼,又似闪烁光芒的玉刀,这种别样的联想,更为词作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浪漫。最后,“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作结,韵味悠长,耐人寻味。夜幕降临,凉意渐生,船影静静地倒映在水中,仿佛与稀疏的星星相互交融,融为一体。此句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沉浸在这美妙的夜景之中,同时也将词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这湖光夜色的沉醉之情,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来。

4. 作品点评

词人巧妙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其思绪仿佛冲破了时空的樊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夜景的描绘。从画面的呈现视角而言,词人从行舟夜泊的独特角度切入,精心捕捉了大自然中极具代表性的两种美妙景象。其一,疏朗的星辰与淡淡的月色,一同倒映在澄澈的湖水之中,如梦如幻;其二,水中的船影悄然覆盖了那原本倒映在湖面的星空,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这夜景画面,不仅与前文所描绘的“楚天阔”之开阔、“晚波平”之静谧的自然景致遥相呼应,使得整首词的意境在时空上得以延续和拓展,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一种优美深邃的词境。而“夜凉”这短短二字,一方面如实传达出词人置身其中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也隐隐透露出词人对自然界的深深眷恋,仿佛不愿打破这宁静美好的氛围,沉醉在这大自然的馈赠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济平《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翁森《四时读书乐(其四)》

下一篇:宋·陈元晋《雁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