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首出红尘":悠然地脱离尘世,
"醒醉更无时节":醒醉没有时候。
# 时节:时候。
"活计绿蓑青笠":穿着蓑衣头戴斗笠,以钓鱼为生,
# 笠:帽子。,蓑:衣服。,活计:生计。活,一作生。
"惯披霜冲雪":披霜冒雪已很寻常。
"晚来风定钓丝闲":夜晚无风静静的坐定垂钓,
# 钓:垂钓。
"上下是新月":天上湖中一共两轮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千里水天同色,
# 一色:同色。
"看孤鸿明灭":唯见孤鸿出没。
# 明灭:出没。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风物词。词中渔父之生活与心境,皆显潇洒不羁、自在无羁之态,与世俗间钩心斗角、逐利争名之风形成强烈反差,尽显词人对自由之境的深切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之情。全词以质朴之笔触,绘就隐逸之雅趣,实写与象征交融并蓄,构筑出超凡脱俗、空灵悠远之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首句便直抒胸臆,彰显出词人毅然决然地告别官场生活的坚定决心。随后一句,仅以志趣与官场氛围难以相融为由,便道尽其中缘由。“绿蓑青笠”的渔人装扮,与白鹭相伴、桃花为邻的生活场景,以及“披霜冲雪”仍独钓寒江的悠然姿态,皆是词人内心恬淡、自在安适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下片词人以洗练之笔触,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雅绝伦的画卷。整首词上片以抒情开篇,下片以写景收束,运用简练笔法,巧妙地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精彩断面。象征:下片之中作者以洗练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之景。“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尽显水之静、空之静,周围一切皆沉浸于静谧之中。在这幅静态画面上,作者巧妙添上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于远空忽隐忽现,成为静谧背景中的灵动点缀。其动感并非源于位置的移动,而是光线变化所致。此画境具有象征意味: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无疑是词人澄澈心境的映照;而那“缥缈孤鸿影”,亦是自由穿梭于江上的隐逸之人的生动写照。
3. 分段赏析
上片“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尽显作者无拘无束、自在洒脱之襟怀。“活计”二句,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位渔父形象。其实,以渔父入词,在敦煌曲子词中已有先例,此乃徜徉山水间隐逸生活的生动写照。此间渔父,实为作者晚年心境之映照。他久居嘉禾,远离尘嚣,所谓“醒醉无时”“披霜冲雪”,皆是对其闲适自在生活的真实描绘。下片“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绘就一幅令人心醉的晚景图。夜幕低垂,新月如钩,洒下银辉,水天相接,万籁俱寂,唯有孤鸿掠过天际,时隐时现。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间,一位渔夫,亦即作者本人,正悠然垂钓,尽享这份宁静与自由。
4. 作品点评
朱敦儒的这首渔父词,堪称山水风物词中的佳作。然而,词人退隐之后,对国事的关切之情似乎日渐淡薄,这着实令人惋惜。他曾在月夜泛舟吴江垂虹亭,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挥笔写下:“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念奴娇》)字里行间,流露出“洗尽凡心,相忘世尘”的超脱之意。这与他当年身处“南海西头”时,吟出“无酒可销忧,但说皇州……今夜只应清汴水,呜咽东流”(《浪淘沙》)所饱含的痛心中原沦陷敌手的悲愤之情,已然大相径庭。
下一篇:宋·邵雍《应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