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hù
zǎi
zhī
dōng
yáng
zhǔ
簿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jiāng
tōng
hǎi
huà
hòu
cháo
guī
dié
shān
jiān
xiǎng
gāo
fān
niǎo
wài
fēi
chéng
qiū
zhěn
shuǐ
qiān
shì
míng
shì
wèn
huán
jiā
liáo
dōng
jīn
shì
fēi

译文

吴江连通着海边的河口,装饰华美的船只等待潮水涨起后返航。接连不断的鼓声在山间回响,高悬的船帆仿佛在飞鸟之外的天际航行。孤寂的城池在秋水中静卧,千家万户的织机在深夜里不停作响。试问这位即将归乡的游子,辽东故里如今是否安宁?

逐句剖析

"吴江通海浦":吴江连通着海边的河口,

"画舸候潮归":装饰华美的船只等待潮水涨起后返航。

"叠鼓山间响":接连不断的鼓声在山间回响,

"高帆鸟外飞":高悬的船帆仿佛在飞鸟之外的天际航行。

"孤城秋枕水":孤寂的城池在秋水中静卧,

"千室夜鸣机":千家万户的织机在深夜里不停作响。

"试问还家客":试问这位即将归乡的游子,

"辽东今是非":辽东故里如今是否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是北宋欧阳修所作,此为五言律诗,作于1034年(景祐元年),时欧阳修27岁,任馆阁校勘。该诗为送别友人之作,主题围绕对友人祝熙载赴东阳任主簿的送别之情展开。首联写吴江通海,画舸候潮,点明送别的地点与场景;颔联描绘行程的壮阔;颈联想象东阳“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的景象;尾联借询问辽东之事,暗寓世事变迁感慨。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景与想象交织,借景抒情,含蓄深沉。前两联实写送别,后两联虚写东阳,构思精巧。此诗意境开阔、格调清新,在送别之情中融入对世事的思考,展现出欧阳修早期诗作的风格与才情,既表达真挚情谊,又具深远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之东阳”这一主题。吴江地处江苏南端,“画舸”指的是大船。“吴江通海浦,画舸候潮归”描绘出祝熙载抵达吴江后,将乘船经海路前往东阳的情景。颔联则是对水路沿途景象的想象。“叠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其中“叠鼓”具体详情虽难以确切知晓,但推测可能是吴地山区特有的一种鼓,承载着当地独特的风俗文化。由于乘坐的是大船,故而帆高。此句的对句极为精妙,充满丰富想象。从岸上眺望,海天相连之处,近处的飞鸟好似在海面浮游,而远处的船帆仿佛在天际飘行,所以才有“高帆鸟外飞”这般生动的画面呈现。颈联聚焦于东阳。“孤城秋枕水,千室夜鸣机”,东阳地处长江下游,临近富春江(钱塘江支流)。上句描绘出秋汛时节,水势浩大,东阳城仿若被洪水环绕。下句展现出百姓的辛劳,千家万户在夜里仍机杼声不停,忙于纺织以应对秋赋。欧阳修出身清寒,对百姓的艰难困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与关怀。此句弦外之音在于告诫即将赴任的友人,身为地方官员,应当体谅百姓的疾苦,施政切勿过于严苛。尾联则着重表达对朋友的关切。“试问远家客,辽东今是非”,其含义为:你远离了辽东家乡,家中亲人是否生活安稳?实则是在委婉提醒朋友:你的家人同样也是普通百姓,自然要为广大老百姓多考虑,多为他们谋福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元干《卜算子·风露湿行云》

下一篇:宋·黄庚《问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