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ùn
huà
cháng
jiāng
jué
d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ān
cāng
cāng
shuǐ
máng
máng
xiǎo
jiāng
zhōng
yāng
bēng
jué
yuán
niǎo
wéi
yǒu
qiáo
chān
tiān
cháng
zhōu
chù
lái
zhào
zhōng
liú
shēng
yáng
shā
píng
fēng
ruǎn
wàng
dào
shān
jiǔ
chuán
áng
é
é
liǎng
yān
huán
xiǎo
jìng
kāi
xīn
zhuāng
zhōu
zhōng
màn
kuáng
xiǎo
qián
nián
jià
péng
láng

译文

山色苍翠,江水茫茫无际,大小孤山矗立在长江中央。崖壁崩塌,山路断绝,不见猿鸟踪迹,只见乔木参天生长。从哪里飘来一只客船,划船人的歌声在江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沙滩平直,风力微弱,船儿迟迟不能到岸,孤山与客船久久地随波起落荡漾。清晨烟雾缭绕,耸立江心的大小孤山,正像刚梳妆好的美人发髻映在镜中一样。船上的商人莫要轻狂放荡,小姑早有伴侣,前年已嫁给彭郎。

逐句剖析

"山苍苍":山色苍翠,

"水茫茫":江水茫茫无际,

"大孤小孤江中央":大小孤山矗立在长江中央。

# 大孤小孤:指大孤山、小孤山。两山屹立江中,遥遥相对。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一峰独峙;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水中。

"崖崩路绝猿鸟去":崖壁崩塌,山路断绝,不见猿鸟踪迹,

# 崖崩路绝猿鸟去:形容山路险绝,猿猴飞鸟都无法在此生活,不得不离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只见乔木参天生长。

# 长:高。,搀天:参天,直插云霄。搀:刺,直刺。,乔木:高大的树木。

"客舟何处来":从哪里飘来一只客船,

"棹歌中流声抑扬":划船人的歌声在江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 棹歌:划船人的歌声。

"沙平风软望不到":沙滩平直,风力微弱,船儿迟迟不能到岸,

# 望不到:指客舟可以望见却久久不能到岸。沙岸平直则流水舒缓,风力微弱则船行缓慢,这二者是因,“望不到”是果。,风软:风力微弱。,沙平:沙岸平直。

"孤山久与船低昂":孤山与客船久久地随波起落荡漾。

# 低昂:一起一落,形容山与船在水波中荡漾。

"峨峨两烟鬟":清晨烟雾缭绕,耸立江心的大小孤山,

# 峨峨两烟鬟:这句以女子的发髻比拟大小孤山水雾缭绕的峰峦。峨峨:山高耸的样子。鬟:发髻。

"晓镜开新妆":正像刚梳妆好的美人发髻映在镜中一样。

# 晓镜开新妆:以妇女的梳妆镜比喻江面、湖面。晓镜:比喻早晨的江面像明亮的大镜子,表明江水清,江面平。

"舟中贾客莫漫狂":船上的商人莫要轻狂放荡,

# 漫狂:即轻狂,不受礼法约束。漫:随随便便。,贾客:商人。

"小姑前年嫁彭郎":小姑早有伴侣,前年已嫁给彭郎。

# 小姑前年嫁彭郎:这里形容江山秀美,人们不能自禁其爱。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围绕李思训所绘青绿色平远山水画展开。开篇点明画中山水浩渺空阔,“崖崩”两句极写山势险峻与乔木苍然,为画面中心。“客舟”以下四句写画中小船,仿佛诗人身临其境,忽闻棹歌。结尾引入当地民间故事,余音袅袅。全诗以画面为线索,一气呵成,又不拘泥于画面,充满想象。苏轼通过对画境的描绘与联想,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手法,既生动再现画作内容,又赋予其浪漫色彩,是题画诗中的佳作,体现了诗画交融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由宋代苏轼所作。题中李思训乃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一作右)武卫大将军,世称李将军,其山水画多以青绿胜,被明代画论家董其昌称为山水画“北宗”创始人,《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足见其画重视意境,画中有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冬,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有幸见到李思训的名作《长江绝岛图》(现已失传),此画描绘的是长江中的大、小孤山。苏轼被画作深深吸引,遂写下这首题画诗,以文字再现画境,表达对画作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是一首题画诗,苏轼借对李思训所绘《长江绝岛图》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画作的赞美、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丰富的情思与想象。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诗中“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先从远处描绘出山水的浩渺以及大小孤山在江中的位置,而后“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又对山上的具体景象进行近景刻画,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动静结合:“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中,“沙平风软”是静态描写,描绘出江面平静的场景,“孤山久与船低昂”则写出船在波浪中起伏、孤山与船相对运动的动态,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虚实相生:“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将大小孤山比作女子的发髻,这是实写眼前所见的山的形态,而“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则引入民间传说,是虚写,为画面增添了浪漫色彩和文化底蕴。比喻:把大孤山和小孤山比喻成“两烟鬟”,仿佛是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将两座山写得如女子般秀丽柔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孤山的形态和神韵。首尾呼应:开篇“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勾勒出长江上山水浩渺、二孤山独处江心的壮阔之景,奠定宏大基调,引领读者踏入画境。结尾“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又聚焦大、小孤山,将其比作女子发髻并融入诙谐传说,与开头对二山的描绘呼应,不仅强调画中主体绝岛,还凭奇特想象和幽默表述增添情趣。

3. 分段赏析

开篇五句:“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短短数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画卷。山色苍茫,水色浩渺,奠定了整幅画面的基调,展现出青绿色平远山水那种浩渺空阔之感。苏轼言“大孤小孤”居于“江中央”,实则画家李思训所绘未必精准对应现实中的大小孤山,苏轼是从画面中两座绝岛的形态、位置,联想到了大小孤山,这一联想为全诗后续奇妙的创作构思奠定了基础,恰似在画布上轻轻落下第一笔,却已蕴含无限可能。接着“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将笔触聚焦于绝岛本身。诗人通过“崖崩”呈现出山势的险峻突兀,“路绝猿鸟去”以动态的消逝强化了环境的幽僻与孤寂,而“惟有乔木搀天长”中的“搀”字,赋予乔木一种冲破天际的蓬勃力量,让原本静态的画面有了向上生长的动态感,此二句精准地刻画出绝岛的险要与生机,成为整幅画作的视觉核心。中间四句:“客舟何处来”开启了诗的第二段,画面中的一叶客舟成为主角。一个简单的疑问句,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视角深入画面。“棹歌中流声抑扬”,诗人巧妙地将南朝梁代丘迟《发渔浦》中“棹歌发中流”的“发”字替换为“声抑扬”,使得原本平淡的叙述,化作在读者耳畔回响的悠扬歌声,抑扬顿挫间,仿佛能看到舟上之人边划船边吟唱的情景。“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诗人好似身临其境,登上了那艘客船。眼前沙岸平展,江风轻柔,视野伸向远方却望不到尽头,而江波起伏间,孤山仿佛有了生命,与客船一同上下起伏。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在熙宁四年的《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中就曾写过“青山久与船低昂”“波平风软望不到”,此次题画诗中再次运用,仅换“沙”“孤”二字,足见这是他乘船观山时深刻感悟并极为得意的表达,将人在船上观山时那种独特的动态感受,以简洁却生动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让画面充满了灵动的生气。最后四句:苏轼笔锋一转,跳出对画面景物的直接描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诗人以独特的想象力,将大小孤山比作女子高耸的发髻,把平静的江面视为女子晨起梳妆的镜子,赋予山水以柔美的女性气质,使画面变得鲜活且富有诗意。而后“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诗人巧妙地运用民间传说,将小姑山与彭郎矶的故事融入诗中,以诙谐幽默的语气戏诫舟中贾客,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里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把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对画作的高度评价,以一种含蓄又风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诗歌意境的构建来说,这一段与前文紧密呼应,“峨峨两烟鬟”对应“大孤小孤”,“舟中贾客”承接“客舟”,使整首诗的意境完整而和谐,在虚实相生间,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奇丽浪漫、充满谐趣的全新艺术空间。

4. 作品点评

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里,他匠心独运,将绘画静态画面幻化为诗歌动态场景。绘画长于定格瞬间视觉形象,诗歌却能自如叙述时间上相继的动作情节。像“崖崩路绝猿鸟去”借动态描写尽显绝岛险峻,“棹歌中流声抑扬”为画作添入听觉元素,打破绘画无声局限,“孤山久与船低昂”描绘持续动态,鲜活呈现画面,淋漓尽致发挥诗歌表现时间与动态之长,完美融合诗画艺术。从语言韵律看,全诗十三句,以七言句为主,间杂五言、三言句,开篇两个三言句节奏明快,后续两段以五言句起头,兼具民间歌谣活泼韵味且合七言歌行常见格式,押下平声阳韵,韵脚清亮,巧用“苍苍”“茫茫”“峨峨”叠字、“崖崩路绝”“沙平风软”对仗以及“大孤小孤”“孤山”“小姑”等词汇重复,造就流丽圆转、回环往复声韵节奏,与客舟摇曳、山船俯仰情景契合,实现诗歌意境美与音乐美高度统一,朗朗上口、余韵悠长。苏轼凭借精妙诗意构思与高超艺术手法,生动再现画作山水神韵,赋予画作全新内涵与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神完气足,遒转空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绰有兴致”……“末二句佻而无味,遂似市井恶少语,殊非大雅所宜。

清纪昀《纪评苏诗》卷十七

# 小姑嫁彭郎,东坡谐语也。然坐实说,亦趣。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

# “小姑”即上“与船低昂”之山也,不就俚语寻路打诨,何以出场乎?况又极现成,极自然,缭绕萦回,神光离合,假而疑真,所以复而愈妙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永颐《雨窗》

下一篇:宋·叶适《北斋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