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云收":傍晚浮云收敛,
"淡天一片琉璃":淡净的蓝天像一片澄碧的琉璃。
"烂银盘、":银灿灿的圆盘、
# 烂银盘:形容中秋月圆而亮。
"来从海底":从海底升起,
"皓色千里澄辉":皓洁的月色洒下清澈的银辉,笼罩四野。
"莹无尘、":晶莹莹纤尘不染、
"素娥淡伫":月宫嫦娥淡装伫立,
# 淡伫:淡雅宁静。,素娥:即嫦娥。月中仙子。
"静可数、":明净净历历可数、
"丹桂参差":那丹桂的枝叶参差不齐。
# 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
"玉露初零":刚刚开始结露,
# 零:指雨露及泪水等降落掉下。,玉露:秋露。
"金风未凛":秋风尚未凛冽,
# 金风:秋风。五行中秋属金,故乏秋风为金风。
"一年无似此佳时":一年中再没有如此美好的秋夕。
"露坐久":露天下久坐仰望,
"疏萤时度":疏落的流萤时时闪过,
"乌鹊正南飞":惊起的乌鸦向南飞去。
# 乌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瑶台冷":登上冰冷的瑶台,
# 瑶台:美玉砌的楼台。此泛指华丽的楼台。
"阑干凭暖":将栏杆倚暖,
# 阑:一作栏。
"欲下迟迟":欲下台阶却迟迟疑疑。
# 迟迟:眷恋的样子。
"念佳人、":我想念远方的佳人、
"音尘隔后":自离别断了消息,
# 隔:一作别。,音尘:音信,消息。
"对此应解相思":当此夜月也应寄情千里缓解相思愁绪。
"最关情、":最牵动情怀、
"漏声正永":是那铜漏的水声不断滴沥,
# 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暗断肠、":暗自伤心悲惨、
"花影潜移":是那婆娑的花影偷偷转移。
# 潜:一作偷。
"料得来宵":料想来日的夜晚,
"清光未减":皎洁的月光依然清丽,
# 清光:清美的风彩。
"阴晴天气又争知":但天气是阴是晴又怎能预知呢。
"共凝恋、":我们倾心爱恋、
# 凝恋:深切思念。
"如今别后":如今离别后,
"还是隔年期":又期望着隔年的相遇。
"人纵健":但愿人们健康,
# 纵:一作强。
"清尊素影":清醇的美酒,淡素的月影,
# 素影:月影。,清尊:酒器。亦借指清酒。
"长愿相随":永远相随相伴。
北宋词人
晁端礼(1046~1113),北宋词人。字次膺,任城(今山东济宁)人。熙宁六年进士,曾任县令,因忤逆上官而罢官,晚年受蔡京推荐,为大晟府协律郎,未受命而卒。晁端礼因长期闲居,词中多表现人生失意的情怀,颇有遒劲超旷之作。其词音韵和谐,文辞清丽。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绿头鸭》。著有《闲斋琴趣外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词,描绘了明月升空、露凝萤飞的清幽画面,抒发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透露出期盼团圆却须再等一年的淡淡愁绪。
2. 写作手法
化用:“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一句,巧妙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与韦应物“流萤度高阁”的名句,将久坐月下所见的两种景象生动呈现于眼前。在这幽静深沉的夜色中,飞萤点点、乌鹊掠空,虽为动景,却反衬出四野无声的静谧氛围,使夜色更显深幽静穆。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写开,为下文铺陈开拓了广阔的意境。晚霞尽散,天色清淡如琉璃,象征着皎洁无瑕的明月即将升起,以下一切景象与情思,皆由此发端。紧接着“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句,描绘月轮自海际涌现,光辉洒满天地,令人胸襟顿开,不禁凝望天际明月,沉醉其间。“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数句,则将月宫之景具体化,嫦娥素衣伫立,丹桂疏影错落,神话之境化为现实的美丽图像。其中“莹无尘”“静可数”与“晚云收”“千里澄辉”遥相呼应,脉络贯通。至此,月光与月中之景已描写得极为圆润丰满。中秋节露华初降,天气转凉而未寒,正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流连的良辰美景。此情此景中,“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两句,化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与韦应物“流萤度高阁”之意,于静夜月色中点缀以微动之景,映衬出深夜的寂静。“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写出赏月者初坐后立,久立不舍,竟使栏杆都被暖意沁透,间接表达出并非仅为月色留连,而是怀人之情难舍。“欲下迟迟”一句,明示诗人缠绵情思之所归。下片以“念佳人、音尘隔后,对此应解相思”两句承接上文“欲下迟迟”,自然贴切,引出对情感的深层描写。以下笔墨多从对方角度落笔,遥想佳人此夜“最关情”的莫过于“漏声正永”,而“暗断肠”的则是“花影偷移”——漏长花移,时光悄然流逝,而音书杳杳,相会无期,故有“断肠”之叹。纵然明夜月色仍在,但天晴天阴未可预料。此番共赏清辉,因今宵一别,或将再待来年,故此情更切。诗人虽未直抒己怀,却借对方情思反映己心,彼此情感心心相印,虽远隔千里而意绪如一,愈写愈见婉深,愈显别后深情难遣。末尾三句“人纵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从容婉转,既有深情未尽之意,又无哀怨凋零之感,收束全词,自然而不失温润隽永,余韵袅袅。
4. 作品点评
这首长调词笔法娴熟,运筹帷幄,一气呵成而毫无滞碍。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般婉转多姿,堪称佳作。其妙处在于起笔不凡,转折巧妙,而收束尤为出人意表。末句更是点睛之笔,将全词的温婉蕴藉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又岂无佳词?如晁次膺(端礼字)《鸭头绿》一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上一篇:宋·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下一篇:宋·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