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亭过尽长亭到":走过了一个个短亭,又来到了长亭。
"未忍过征棹":不忍心就此乘船离去。
# 征棹:指远行的船。
"天涯自是别离身":身处天涯,本就是离别之人。
"更折一枝杨柳、":于是又折下一枝杨柳、
"赠行人":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淮阴堤上残阳里":在淮阴的堤坝上,身处夕阳余晖之中,
"暮草连空翠":傍晚的青草连绵不绝,与天空相接,一片翠绿。
"一樽别酒苦匆匆":这一杯离别的酒啊,可惜喝得如此匆忙。
"还似陇头流水、":就如同那陇头的流水、
# 陇头流水:陇山顶之流水,因其四注下流,诗词多喻分离。
"各西东":各自向着西东流淌而去。
北宋词人
晁端礼(1046~1113),北宋词人。字次膺,任城(今山东济宁)人。熙宁六年进士,曾任县令,因忤逆上官而罢官,晚年受蔡京推荐,为大晟府协律郎,未受命而卒。晁端礼因长期闲居,词中多表现人生失意的情怀,颇有遒劲超旷之作。其词音韵和谐,文辞清丽。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绿头鸭》。著有《闲斋琴趣外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此词描绘了送别场景,通过短亭长亭、折柳赠别等典型意象,抒发了离别的不舍之情,体现了离别的伤感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淮阴堤上残阳里,暮草连空翠”,描绘了在淮阴堤上,夕阳西下,傍晚的青草连绵一片,与天空相接的景象,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氛围,烘托出离别的愁绪。比喻:“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将分别后的两人比作陇头向不同方向流淌的流水,形象地表达出分别后各奔东西、难以相聚的状态。化用:“更折一枝杨柳、赠行人”在古代文化中,“折柳赠别”是一种传统习俗,“柳”与“留”谐音,古人常以折柳相赠来表达对离人的挽留、惜别之情。许多诗词作品都运用过这一意象来书写离别,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以杨柳烘托出离别的不舍。晁端礼在此句化用这一传统意象与习俗,借折柳赠别的举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送别时对行人的不舍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短亭过尽长亭到,未忍过征棹”,如缓缓拉开的送别帷幕。古代驿路之上,长亭相隔十里,短亭相距五里,短亭渐次而过,长亭已然在望,足见词人送友行程之远,却仍不舍离去。一个“忍”字,力透纸背,若非情谊深厚,何至于此般难舍难分。朋友间本盼朝夕相伴,然而生计所迫,别离在所难免。友人此番远行,或为谋求生计,或为追求进取,无论缘由,自此便将天各一方。自古以来,我国便有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柳”与“留”谐音,其依依之态,恰似人们心中那份难舍的惜别之情。“再折”二字,意味深长,表明这并非首次折柳,词人一路相送,一路折柳,却仍难尽对友人的眷恋之意。下阕起笔,转入景物描写。词人送别之际,心情低落,沿途景色也因此染上了他的愁绪。暮草连空,残阳如血,尽显凄凉。临别时分,与友人共饮一杯离别的酒,无奈时光匆匆,终是到了不得不分手的时刻,只能忍痛作别。此后,二人便如陇头流水,各奔西东,再难轻易欢聚。
4. 作品点评
全词笔触婉转缠绵,将朋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宋·张耒《夏至》
下一篇:宋·张镃《出城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