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chā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yáng
shàng
chāng
xiàn
dēng
huǒ
lóu
tái
wàn
jiā
shuǐ
nán
shān
rén
dōng
fēng
chuī
lǎo
táo
huā

译文

鄱阳湖畔的都昌县灯火璀璨,千家万户的楼阁亭台在夜色中交相辉映。浩渺湖水将南山阻隔,舟楫难通,唯有东风年年吹拂,凋尽了山间碧桃的繁花。

逐句剖析

"鄱阳湖上都昌县":鄱阳湖畔的都昌县灯火璀璨,

# 都昌县:鄱阳湖滨的县城。

"灯火楼台一万家":千家万户的楼阁亭台在夜色中交相辉映。

"水隔南山人不渡":浩渺湖水将南山阻隔,舟楫难通,

"东风吹老碧桃花":唯有东风年年吹拂,凋尽了山间碧桃的繁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都昌》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凝练笔法绘就鄱阳湖畔的夜色图卷。开篇即以简练笔触点明地理位置,继而借江畔灯火与层叠楼阁勾勒古城风貌。后段巧妙运用南山苍茫形影与碧桃绚烂绽放的意象,将自然景物升华为对生命荣枯与时空永恒的哲思。这首诗既彰显了苏轼对自然万象的洞察与哲思,又展现了其卓绝的文字驾驭能力。诗中传递出对盛衰轮回的深沉喟叹,交织着对人生须臾的透彻领悟,同时生动勾勒出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绍圣元年(1094),文豪苏轼因卷入新旧党争遭贬谪,被削去实权,授虚职宁远军节度副使,孤身南迁至惠州(今广东省惠阳)。此诗为诗人谪迁途中行经都昌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哲理诗。全诗通过城邑繁华与自然静寂的对照,既勾勒出北宋江南市镇的风貌,又以碧桃凋零暗喻人生盛衰的无常,在简淡的笔触中寄托了士大夫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观照,折射出北宋文人于宦海沉浮中寻求超脱的精神轨迹。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灯火楼台一万家”与后两句“水隔南山”“碧桃吹老”形成鲜明对比,繁华夜景的喧嚣与山水阻隔的孤寂、现世盛景与时光流逝的永恒对立,强化了生命无常的哲思。

3. 分段赏析

首句以白描手法直陈“鄱阳湖上都昌县”的地理坐标,借“灯火楼台一万家”的夸张笔触勾画市井繁华,语言平实如话却暗含视觉冲击力,其“万家灯火”的密集意象与湖光相映,既凸显都昌的烟火气,又以数字“万”为后文的孤寂伏笔;尾句陡转至“水隔南山人不渡”的物理阻隔,以“隔”字凝练地理困境与人生困顿的双重隐喻,再以“东风吹老碧桃花”收束,拟人化“老”字将春风与凋零并置,使碧桃意象从自然花卉升华为时光易逝、人事离散的象征,结构上由实景描摹转入虚境哲思,以南山之“隔”呼应灯火之“盛”,以碧桃之“老”解构世俗之“繁”,最终在繁华与孤寂、瞬间与永恒的张力中,完成对生命无常的终极叩问,折射苏轼贬谪途中对仕隐困境的超越性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沈唐《失调名》

下一篇:宋·王安石《九日登东山寄昌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