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相逢是偶然":人生在各处的相遇都是偶然的机遇,
# 相逢:相遇。,到处:各处。
"梦中相对各华颠":此次相聚仿佛是梦中,但你我的头上都有了白发了。
# 华颠:指头发花白。
"还来一醉西湖雨":远离杭州许久了,这次回来又能够如醉如痴地观赏西湖的雨景,
# 还来:回来。
"不见跳珠十五年":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
# 跳珠:形容雨点落在湖面上的样子。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西湖雨景为背景,通过友人重逢的场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感慨,兼具对往昔的追忆与当下的复杂情思。
2. 写作手法
用典:“不见跳珠十五年”一句化用了苏轼自己十五年前写的《望湖楼醉书》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的诗句。通过这一用典,不仅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炼,还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引发读者对诗人过往经历和时光流转的联想,使诗歌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到处相逢是偶然”以哲理性的语言点明人生聚散的无常,与莫君陈的重逢看似意外,实则暗含命运的微妙安排。“梦中相对各华颠”则以“梦中”的虚幻感强化相逢的珍贵,“华颠”的细节描写更将岁月的沧桑具象化,老友鬓发斑白的形象跃然纸上,既流露重逢的欣喜,也隐含对青春不再的怅惘。后两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将时空维度骤然拉大。“一醉”既是对当下欢聚的陶醉,也是对往昔的追怀;“跳珠”化用苏轼十五年前《望湖楼醉书》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象,以雨珠飞溅的动态画面串联起今昔对比。“不见”二字如点睛之笔,既呼应前句的“醉”态,又以时空的断层凸显生命的不可逆,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时光永恒的哲思。
4. 作品点评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全诗语言质朴却韵味悠长,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苏轼以豪放之笔写细腻之情,将个人际遇与自然意象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宋诗“以理入诗”的特点,又不失唐诗的含蓄意境。诗中没有大悲大喜的宣泄,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恰似西湖烟雨,看似轻柔,实则深不可测。苏轼以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造诣,为后世留下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上一篇:宋·陆游《独饮》
下一篇:宋·王以宁《满庭芳·山耸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