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羞整翠鬟":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
# 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
"得意频相顾":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
"雁柱十三弦":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
# 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一一春莺语":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娇云容易飞":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
# 娇云容易飞:语出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容易:犹言轻易。
"梦断知何处":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
# 梦断:犹梦醒。
"深院锁黄昏":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
"阵阵芭蕉雨":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词,诗人通过男子追忆的视角描绘了与恋人由欢聚到离别的深情,在筝声与雨声的交织中,寄托了韶光易逝、相思难遣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以“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等句,描绘女子弹筝时的娇羞欢愉与两情相悦的甜蜜,充满明快节奏和温馨氛围;下片则通过“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以黄昏深院、雨打芭蕉的凄凉景象,表现离别后的孤寂哀愁。这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对比,强化了情感的张力。白描:“含羞整翠鬟”仅用五字,通过“整翠鬟”的动作和“含羞”的神态,刻画出女子初见情郎时的娇羞与内心悸动,未加修饰却细腻传神。得意频相顾”以“频相顾”的动态描写,展现女子弹筝至高潮时与情郎的眼神交流,生动体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互动,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昔日女子与情郎相聚时弹奏古筝的温馨场景。开篇如同一幅细腻的特写,勾勒出女子的娇媚容颜。她端坐筝前,身旁站着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弹筝之前,她略带羞涩,轻轻整理着发髻,“含羞”二字尽显其娇柔之姿,“整翠鬟”则微妙地透露出她内心的激动与期盼。随后,“得意频相顾”一句,将女子弹筝至高潮时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与筝声融为一体,忘却了初时的羞怯,不时回眸望向身旁的少年,白描手法下,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显得如此生动而真切。接着,“雁柱”两句细致描绘了筝声之美,古筝十三弦,弦弦如雁行,筝声宛如春日里莺啼声声,清脆悦耳。白居易与韦庄的诗句似为此句之灵感来源,以“雁行”喻筝柱,以“莺语”状筝声,视听皆美,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让人仿佛看见女子十指灵动,轻拨慢捻,节奏明快。下片转而叙述两人情深却缘浅,相隔两地,苦不堪言。以“娇云”两句暗喻他们弹筝后的短暂欢聚,然而好景易逝,分离迅速且轻易,其中充满了懊悔、怅惘,也饱含了怜惜与思念。“梦断知何处”一句,道出欢会如梦,醒来后只余孤寂,鸳鸯魂散,旧梦难寻。结尾两句,描绘男子独处深院,黄昏时分,耳边似闻雨声淅沥。这雨声,实则是男子心中的筝声回响,是回忆中的错觉,也是他内心焦躁不安的映射,同时更透露出他孤身一人时的凄清与寂寞。雨声即筝声,触动心弦,勾起无尽愁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哀乐交织的对比手法。上片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节奏明快而流畅;下片则情深意切,语调哀婉,透露出孤单寂寞的悲凉。乐景与哀情的鲜明对比,使得哀情更加触动人心。词中直接描绘了弹筝女子的形象,而以英俊少年作为侧面烘托,两者相辅相成。上片中,男子虽未直接露面,但其存在却隐约可感;下片中,女子则在回忆中翩然出现,虚实交错,叙述方式灵活多变,使得词中的情感层次丰富,不显单调。作者善用比喻,将筝柱比作雁行,筝声拟作莺语,弹筝远去的女子形容为娇云,而筝中的哀音则喻为雨打芭蕉,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都极大地增强了词的形象美和感染力。
# 次一阕写别后情怀,无限凄苦,胥以筝寓之。……凡遇合无常,思妇中年,英雄末路,读之接堪泪下。
清黄苏《蓼园词选》
上一篇:宋·欧阳修《望江南·江南蝶》
下一篇:宋·丘崈《夜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