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送多穷路":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艰难的路,
# 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
"遑遑独问津":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寻路。
# 问津:问路,津,渡口。,遑遑:惊恐不安貌;匆忙貌。
"悲凉千里道":在千里的行途中悲凉失意,
# 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
"凄断百年身":寂寞冷落会摧垮人生不过百年的身体。
#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凄断:悲痛欲绝。
"心事同漂泊":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
# 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心事:心中所思虑或期望的事情。
"生涯共苦辛":我们的生活同样凄苦辛酸。
# 生涯:人生的极限。
"无论去与住":不论是离开还是留下,
# 去与住:即去者与住者,指要走的薛华与留下的自己。
"俱是梦中人":都会是对方梦中出现的人。
# 梦中人:睡梦中的人,意即梦中相见,或前途未卜。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开篇写送别的艰难,两人都处于困境,独自探寻前途。接着描绘千里行程的悲凉,感慨人生的凄苦。随后表明两人的心事和生涯都同样漂泊、辛苦,体现出对彼此处境的深刻理解与同情。结尾表达无论去留,都将在梦中相见,传达出分别后的深深牵挂,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情和面对分别的哀伤。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直接表明送别的艰难以及两人前途的迷茫,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忧虑,让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借景抒情:“悲凉千里道”,借“千里道”这一意象,营造出路途漫长、前途未卜的氛围,烘托出内心的悲凉情绪,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诗人多次相送,友人即将踏上那满是艰难险阻的路途。一个“穷”字,道尽前路荒寂、困境重重;“独”字更是生动刻画出友人独自问路时的彷徨无依。此联不仅真切渲染出作者悲苦不舍之情,同时精准映照出薛华远游时内心的忐忑,一语双关,将双方心境尽显笔端。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紧承上联,进一步铺陈。友人即将踏上漫长遥远的行程,一路之上唯有悲凉失意相伴,这沉重的精神负担,仿佛能将本就短暂脆弱的人生压垮。这既是对友人未来遭遇的忧虑,也是王勃结合自身仕途坎坷经历,发自肺腑的感慨。诗句所蕴含的情感,绝非单纯对友人厄运的预判,更是诗人在自身波折人生中所承受的切肤之痛。颈联“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流露出真挚的共情。诗人既饱含对友人的同情与宽慰,又借此慰藉自己。两人皆如漂泊无依的浮萍,有着相似艰难的人生境遇,恰似在干涸车辙中相互依偎、以沫相濡的鱼儿,情谊深厚且动人。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将情感推向高潮。不管是即将远行的友人,还是留下的自己,此后都将频繁出现在对方梦中。这既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深知友人对自己同样思念殷切。“俱”字看似平淡,却在诗人笔下,让双方的思念加倍,余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与常见五言律诗借景烘托气氛或委婉抒情不同,《别薛华》以叙事为脉络,直白袒露内心的情感。王勃遣词造句极为精妙,以凝练的语言勾勒出鲜活的画面,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将与友人分别时的真挚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诗最大的艺术亮点,在于“兴象婉然,气骨苍然”。诗人借由灵动的意象传递幽微情感,又以苍劲笔力彰显内在风骨。同时,他借鉴“古诗”的创作传统,巧妙运用叠字,像首联中“送送”一词,强化了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 通篇无月露之态,风格自完。说者言唐诗唯工于景,岂知大雅者也。
明顾磷《批点唐音》卷一
# 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 此等语后人读烂熟,在子安实为创调,当为作者致想。又:此始成律,陈、隋之习变尽。谭元春曰:愁苦诗,又唤醒人不愁,妙,妙!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一
# 率衷披写,绝不作诗思。末语解愁,愁情转甚,须如此等下语,意味深厚,后人便道出个中矣。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一
# 郎郭道,槐安国,恍惚一世,未知谁假谁真。
明黄周星《唐诗诀》卷八
上一篇:唐·司空曙《早夏寄元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