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归":采莲归来,
# 采莲归:采莲归来。
"绿水芙蓉衣":绿水之上荷叶如衣。
# 绿水芙蓉衣:意谓绿水上面长满了莲花。芙蓉衣:荷花作的衣服。绣着芙蓉花的上衣。绿水湿透芙蓉衣也。
"秋风起浪凫雁飞":秋风吹起波浪,野鸭大雁惊飞。
# 凫雁飞:凫水的大雁惊飞。,秋风起浪:秋风掀起浪花。
"桂棹兰桡下长浦":划着桂木兰木的船桨顺流而下,
# 下长浦:沿着水边向下游。下:顺流而下。长浦:长长的江口。,桂棹兰桡:桂兰均为船桨,此处均指船。桂棹:桂木制的船棹。棹:长的船桨。兰桡:小舟的美称。桡:桨,楫。
"罗裙玉腕轻摇橹":罗裙轻拂,玉腕摇动船橹。
# 轻摇橹:轻快的船橹。橹: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玉腕:洁白温润的手腕。,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叶屿花潭极望平":极目远眺,荷叶岛屿与花潭相接。
# 平:平静,平坦,尽平。,极望:远望,尽目力所及。,叶屿花潭:叶屿和花潭为互文,是说屿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叶屿:树叶遮蔽的岛屿。花潭:开满花朵的潭水。屿:水中洲渚。潭:水边深处。
"江讴越吹相思苦":江畔民歌与越地乐声传来,更添相思愁苦。
# 相思苦:相思的愁。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江讴越吹:泛指南方民歌。江讴:江南的讴歌,旧指江浙一带的民间歌曲。越吹:越地的吹奏乐。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
"相思苦":相思苦啊,
"佳期不可驻":美好相会时光难停留。
# 驻:停留。,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
"塞外征夫犹未还":塞外征战的丈夫仍未归来,
# 犹未还:还没有归还。犹:还。尚且。,征夫:远征之夫婿。征战之人。从役之人;出征的士兵。,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江南采莲今已暮":江南采莲的日暮已至。
# 今已暮:今天已经天晚。,采莲:采集莲蓬莲子。,江南:长江之南地区。
"今已暮":日暮时分,
"采莲花":仍在采摘莲花。
# 采:乐府诗作摘。
"渠今那必尽娼家":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
# 娼家:吟唱礼歌人之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后指娼妓之家。,尽:都是,尽数。,那必:哪里必须。,渠今:一作今渠。今日的渠辈,今日的人。渠:伊,她。
"官道城南把桑叶":城南大道采桑叶的女子,
# 桑叶:桑树也,可养蚕,也不会像采桑女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有等待之苦。,把:采。,官道:大道。
"何如江上采莲花":怎比得上江上采莲的我们?
# 采莲花:采摘莲花。莲花:莲华,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何如:何似,比,怎么样,不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莲花复莲花":莲花啊莲花,
# 复:又,再。
"花叶何稠叠":花叶繁茂层层叠叠。
# 稠:一作重。稠密重迭。,何:何其,多么,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茂密也,喻紧密相拥也。,花叶:莲花和莲叶,喻美女和郎君。
"叶翠本羞眉":荷叶的翠绿让双眉羞惭,
# 叶翠本羞眉:谓双眉凝翠,荷叶因之而羞愧。叶翠:莲叶翠绿。 本羞眉:原本就羞煞蛾眉。
"花红强如颊":红莲的艳丽堪比少女面颊。
# 花红强如颊:谓双颊透红,荷花难比此娇艳。花红:莲花绯红。 强如颊:强似美人的嫩红面颊。
"佳人不在兹":思念的人不在身边,
# 兹:这里。,佳人:这里指所思念的人。
"怅望别离时":惆怅遥望离别之时。
# 别离时:分别离开的时刻。,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牵花怜共蒂":轻牵花朵怜惜并蒂之景,
# 共蒂:并蒂莲。一茎有红白两花。古人常用以比喻好夫妻。,怜:怜惜,恋惜,相恋。,牵花:牵扯莲花。
"折藕爱连丝":折断莲藕难忘藕丝牵连。
# 连丝:莲藕的粘丝。,爱:爱戴,恋爱。,折藕:折断莲藕。
"故情无处所":旧日情意无处寄托,
# 无处所:无所寻觅。无:一作何。,故情:旧日的欢情。
"新物从华滋":新生的花藕却茂盛生长。
# 华滋:长得很茂盛。,从:一作“徒”。,新物:花和藕。
"不惜西津交佩解":不惜解下西津的玉佩相赠,
# 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交佩:谓左右佩带。给郑交甫的佩带,指汉皋神女解佩赠郑交甫的故事。解:解下佩带。,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西:一作“南”。,不惜:不顾惜,不吝惜。
"还羞北海雁书迟":更羞于北海雁书迟迟未至。
# 北海雁书:指塞外征夫寄来的书信。北海:古代泛指北方最远僻之地。郡名,汉景帝中元二年置。治所营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今寿光市东南),光武侄兴曾封为北海王,故称北海。雁书:大雁捎带的书信,指书信,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还羞:还羞愧于。羞:此处意为忧,怕。
"采莲歌有节":采莲歌声有节奏地响起,
# 有节:有节奏。节:节拍。
"采莲夜未歇":采莲整夜未曾停歇。
# 夜未歇:夜晚没有停歇息止。歇:停止。
"正逢浩荡江上风":恰逢江上浩荡的清风,
# 江:全诗校:“一作光。”,浩荡:水壮阔貌,广大旷远。,正逢:正好逢遇,恰逢。
"又值裴回江上月":又遇江月徘徊不去。
# 裴回:往返回旋,来回走动。同“徘徊”。指月影慢慢移动。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又值:又恰值,又正好遇到。
"裴回莲浦夜相逢":月夜莲浦与吴姬越女相逢,
# 莲浦夜相逢:有说“徘徊莲浦夜相逢”。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流连;留恋。莲浦,采莲的江口。夜相逢:(吴姬越女)夜里相互逢遇。
"吴姬越女何丰茸":她们姿容丰茂多么美丽!
# 丰茸:丰满嫩柔,繁密茂盛,指繁茂的草木。茸:细柔的毛、发。,何:何其,多么。,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吴姬:吴地的歌姬。吴国的姬妾。越女:越地的女子,越国的美女,多时指西施。
"共问寒江千里外":相问寒江千里之外的征夫,
# 寒江:寒冷的江水,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江:全诗校:一作“光”。,共问:共同询问。
"征客关山路几重":关山阻隔的路途还有几重。
# 路几重:更有多少层,更替了几重。路:全诗校:一作“更”。,关山:关隘山岭。,征客:远征作客他乡的人。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江南采莲女在绿水芙蓉间劳作的场景,营造出优美的氛围,同时表达了采莲女对塞外征夫的深深思念和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莲花的繁茂反衬采莲女的孤独。“叶翠羞眉”“花红强颊”以花拟人,既赞自身美貌,又叹形单影只。物我交融间,流露对韶华易逝的敏感。双关:“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共蒂”“连丝”以莲藕双关,喻夫妻情丝难断。用典:“还羞北海雁书迟”因北海的雁书迟迟不至而心生羞惭(实为忧虑)。巧用“北海雁书”之典,典出《汉书·李广苏武传》。诗中采莲女借“北海雁书迟”委婉表达对征夫音讯全无的忧虑。典故本为“得信之喜”,王勃反写“无信之忧”,以希望性典故反衬现实失望,凸显征夫音讯渺茫的残酷。揭示了战争导致家庭离散的普遍悲剧。象征:“绿水芙蓉衣”绿水与芙蓉(荷花)的交融,既是采莲场景的实写,亦隐喻采莲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之美,反衬战争对平静生活的破坏。情景交融:“秋风起浪凫雁飞”以秋风、浪涛、惊飞的凫雁,渲染苍茫凄凉的氛围,暗示征夫未归的动荡时局,与采莲女的孤寂心境相呼应。复沓:“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通过叠字与复沓句式,既描绘莲塘的繁茂景象,又以“莲”谐音“怜”,隐喻对征夫的怜爱与牵挂。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次“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直接交代了诗的场景要素。“秋风起浪凫雁飞”勾勒出秋天的环境,秋风吹过水面,野鸭和雁群受惊飞起。“桂櫂兰桡下长浦”则点出地点是在长长的水边,人物驾着精致的小船顺流而下。“罗裙玉腕轻摇橹”进一步点明人物是女子,并描写了她轻巧摇橹的动作。整个画面被理解为:秋风吹拂、水波荡漾的溪流上,采莲女子乘坐小船轻盈地驶向莲塘,她们的出现惊起了水面的野鸭和雁群。女子们的动作和所处的环境,呈现出一片宁静美好的生活景象。在指出画面表面美好的同时,评论提出更深层的解读。它认为这宁静如水的生活画面下并非全然无事,“秋风起浪凫雁飞”这一描写自然风物的句子,实际也暗示了画面中人物内心情感正像被吹起的波浪和水鸟一样,开始产生波动。第二层次“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叶屿花潭极望平”写采莲女极目远眺,水中岛屿与荷花潭连成一片平阔之境,绿叶红花延绵无尽。这一景象本应令人心旷神怡,却因“江讴越吹相思苦”打破平静——江上飘来的江南民歌,句句倾诉离别之苦。视觉的宁静与听觉的哀怨形成反差,自然引出采莲女内心的波澜。“相思苦,佳期不可驻”直接点破情绪:美好时光终难留住。两句重复“相思苦”,既是民歌常见的叠句手法强化情感,也暗示愁绪层层堆积。“塞外征夫犹未还”的“犹”字分量极重,强调丈夫久戍不归的常态,凸显思念之深与怨意之切。“江南采莲今已暮”表面写采莲劳作将尽、日暮黄昏的现实场景,实则暗含人生易老的深意。暮色既指一天将终,也隐喻青春流逝。采莲女从眼前劳作的短暂,联想到人生倏忽迟暮,战争导致的分离使她对时间流逝格外敏感。第三层次“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今已暮,采莲花”以重复句式强化时间意象,呼应前文“江南采莲今已暮”。采莲女在暮色中继续劳作,暗示其坚韧。随后“渠今那必尽倡家”直抒胸臆,用反问语气驳斥世俗偏见(“倡家”指乐妓),表明自己虽独守空闺,却不会因丈夫远戍而移情。这种自我辩白,凸显了她对情感的清醒坚守。采莲女借劳动场景表心迹:“官道城南把桑叶”化用汉乐府《陌上桑》的典故。罗敷采桑时拒斥权贵纠缠,象征忠贞;而采莲女提出“何如江上采莲花”,认为采莲比采桑更能体现对爱情的专注——因莲花“共蒂连丝”(后文提及),并蒂相连、藕丝不断,恰似自己与征夫的情感羁绊。通过劳动方式的对比,她将日常劳作升华为忠贞的宣言。诗句表面豁达,实则暗含苦涩。“何如”一词看似洒脱选择采莲,实则在比较中流露无奈:采桑尚有罗敷的故事可慰藉,采莲却只能独对“花叶稠叠”的孤寂。但采莲女以“采莲花”的行动消解愁绪,在劳作中保持尊严。这种不诉悲苦而寄情于物的表达,反衬其内在的刚强。第四层次“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以复沓手法描绘莲塘茂密之景。花叶重叠繁盛,并蒂连枝,暗喻自然界的相伴共生。而采莲女子身处花丛却“形单影只”,稠密的莲花反衬其孑然一身的孤寂,形成热闹与冷清的鲜明对照。“叶翠本羞眉”:荷叶青翠却逊于她的眉色,暗含对秀眉的自信;“花红强似颊”:荷花红艳仍不及她的脸颊,凸显面容的娇艳。这种比较既是对美的自我肯定,又隐含无人欣赏的失落——“女为悦己者容”的潜台词下,美貌因缺乏见证者而徒增悲辛。表面是赏花时的顾影自怜,陶醉于自然映衬的美貌;深层却因无人共鸣而骤生懊丧。从“欣赏”到“悲辛”的情绪转折,揭示外在美景与内在孤独的冲突,深化了人物情感的层次感。第五层次“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直写采莲女面对眼前美景却无人共赏的孤寂。她怅然凝望昔日分别之地,感伤青春随丈夫远行而虚度。“红颜难驻”的焦虑隐含其中,却不直言衰老,只以“不在兹”的缺席感传递落寞。“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借采摘动作隐喻深情,“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以景物反衬心境:旧日温情无处可寻,眼前莲塘再茂盛(“华滋”)也显得徒然。繁华的新景反令她更觉故情缥缈,凸显执着守望的孤独。“不惜西津交佩解”反用郑交甫遇仙典故:仙女的玉佩转瞬即逝,她却无悔付出真情。此句强调即使饱尝相思,仍坚守对丈夫的信任,否定外界诱惑,凸显其心志。“还羞北海雁书迟”借苏武雁足传书典,将不满转化为体谅。最后一层“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此部分以白描手法勾勒秋夜莲塘的劳作场景。采莲女的歌声随节奏起伏,呼应着未停歇的劳作,暗示劳作时间延续至深夜。“浩荡江上风”与“徘徊江上月”形成动静对照:江风鼓荡,凸显空间的辽阔;月影徘徊,赋予时间流动感。月光与波光的交织,为画面铺上清冷的底色,而风中断续的歌声则透出人迹,使自然场景与人文活动相融。场景从自然转向人物群像。“徘徊”一词复用,既承接月色,又引出采莲女的行踪。她们在莲浦偶然相遇,“吴姬越女何丰茸”点明其地域身份(吴越女子),并以“丰茸”(服饰繁盛貌)简笔勾勒其装扮。末二句以对话切入主题:采莲女们相互询问“征客”消息,“共问”凸显集体关切,“寒江千里外”“关山路几重”以空间距离的层叠(千里江程、重山阻隔)强化征夫归家之难。表面热闹的归家场景下,暗藏“空帏”独守的孤寂,群体互动反衬个体命运的苍凉。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辞藻华丽,音节浏亮,旋律复沓。奇妙的是,这般表达不仅毫无堆砌铺陈之感,反而与诗歌内容相得益彰,将其呈现得更为完美。尤为值得称赞的是结尾部分,构思精妙绝伦,笔力独树一帜。诗人一方面擅长勾勒典型形象,使诗歌内容具体可感;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进行高度艺术概括,如此一来,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具备深度,又拥有广度。
# 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繁词急节,收尽前意。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周珽曰:“诗意亦君子采芳怀远之词,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转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兴之所会,便为格调。如朝云暮霞,有何定质,时变化自在。解此,方可读子安此等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骆好征事,故多滞响;王工写景,遂饶秀色。……《采莲曲》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光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上一篇:唐·韦庄《赠姬人》
下一篇:唐·窦巩《洛中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