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i
lián
·
·
cǎi
lián
guī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2
cǎi
lián
guī
绿
shuǐ
róng
qiū
fēng
làng
yàn
fēi
guì
zhào
lán
ráo
xià
cháng
luó
qún
wàn
qīng
yáo
屿
huā
tán
wàng
píng
jiāng
ōu
yuè
chuī
xiāng
xiāng
jiā
zhù
sài
wài
zhēng
yóu
wèi
huán​​
jiāng
nán
cǎi
lián
jīn
jīn
cǎi
lián
huā
jīn
jìn
chāng
jiā
guān
dào
chéng
nán
sāng
jiāng
shàng
cǎi
lián
huā
lián
huā
lián
huā
huā
chóu
dié
cuì
běn
xiū
méi
huā
hóng
qiáng
jiá
jiā
rén
zài
chàng
wàng
bié
shí
qiān
huā
lián
gòng
zhé
ǒu
ài
lián
qíng
chù
suǒ
xīn
cóng
huá
西
jīn
jiāo
pèi
jiě
hái
xiū
běi
hǎi
yàn
shū
chí
cǎi
lián
yǒu
jié
cǎi
lián
wèi
xiē
zhèng
féng
hào
dàng
jiāng
shàng
fēng
yòu
zhí
péi
huí
jiāng
shàng
yuè
péi
huí
lián
xiāng
féng
yuè
fēng
rōng
gòng
wèn
hán
jiāng
qiān
wài
zhēng
guān
shān
chóng

译文

采莲归来,绿水之上荷叶如衣。秋风吹起波浪,野鸭大雁惊飞。划着桂木兰木的船桨顺流而下,罗裙轻拂,玉腕摇动船橹。极目远眺,荷叶岛屿与花潭相接。江畔民歌与越地乐声传来,更添相思愁苦。相思苦啊,美好相会时光难停留。塞外征战的丈夫仍未归来,江南采莲的日暮已至。日暮时分,仍在采摘莲花。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城南大道采桑叶的女子,怎比得上江上采莲的我们?莲花啊莲花,花叶繁茂层层叠叠。荷叶的翠绿让双眉羞惭,红莲的艳丽堪比少女面颊。思念的人不在身边,惆怅遥望离别之时。轻牵花朵怜惜并蒂之景,折断莲藕难忘藕丝牵连。旧日情意无处寄托,新生的花藕却茂盛生长。不惜解下西津的玉佩相赠,更羞于北海雁书迟迟未至。采莲歌声有节奏地响起,采莲整夜未曾停歇。恰逢江上浩荡的清风,又遇江月徘徊不去。月夜莲浦与吴姬越女相逢,她们姿容丰茂多么美丽!相问寒江千里之外的征夫,关山阻隔的路途还有几重。

逐句剖析

"采莲归":采莲归来,

# 采莲归:采莲归来。

"绿水芙蓉衣":绿水之上荷叶如衣。

# 绿水芙蓉衣:意谓绿水上面长满了莲花。芙蓉衣:荷花作的衣服。绣着芙蓉花的上衣。绿水湿透芙蓉衣也。

"秋风起浪凫雁飞":秋风吹起波浪,野鸭大雁惊飞。

# 凫雁飞:凫水的大雁惊飞。,秋风起浪:秋风掀起浪花。

"桂棹兰桡下长浦":划着桂木兰木的船桨顺流而下,

# 下长浦:沿着水边向下游。下:顺流而下。长浦:长长的江口。,桂棹兰桡:桂兰均为船桨,此处均指船。桂棹:桂木制的船棹。棹:长的船桨。兰桡:小舟的美称。桡:桨,楫。

"罗裙玉腕轻摇橹":罗裙轻拂,玉腕摇动船橹。

# 轻摇橹:轻快的船橹。橹: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玉腕:洁白温润的手腕。,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叶屿花潭极望平":极目远眺,荷叶岛屿与花潭相接。

# 平:平静,平坦,尽平。,极望:远望,尽目力所及。,叶屿花潭:叶屿和花潭为互文,是说屿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叶屿:树叶遮蔽的岛屿。花潭:开满花朵的潭水。屿:水中洲渚。潭:水边深处。

"江讴越吹相思苦":江畔民歌与越地乐声传来,更添相思愁苦。

# 相思苦:相思的愁。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江讴越吹:泛指南方民歌。江讴:江南的讴歌,旧指江浙一带的民间歌曲。越吹:越地的吹奏乐。讴:徒歌。吹:有乐器伴奏的歌。

"相思苦":相思苦啊,

"佳期不可驻":美好相会时光难停留。

# 驻:停留。,佳期:这里指采莲女和征夫约会的时光。

"塞外征夫犹未还":塞外征战的丈夫仍未归来,

# 犹未还:还没有归还。犹:还。尚且。,征夫:远征之夫婿。征战之人。从役之人;出征的士兵。,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江南采莲今已暮":江南采莲的日暮已至。

# 今已暮:今天已经天晚。,采莲:采集莲蓬莲子。,江南:长江之南地区。

"今已暮":日暮时分,

"采莲花":仍在采摘莲花。

# 采:乐府诗作摘。

"渠今那必尽娼家":她们未必全是娼家女。

# 娼家:吟唱礼歌人之家,古代指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后指娼妓之家。,尽:都是,尽数。,那必:哪里必须。,渠今:一作今渠。今日的渠辈,今日的人。渠:伊,她。

"官道城南把桑叶":城南大道采桑叶的女子,

# 桑叶:桑树也,可养蚕,也不会像采桑女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有等待之苦。,把:采。,官道:大道。

"何如江上采莲花":怎比得上江上采莲的我们?

# 采莲花:采摘莲花。莲花:莲华,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何如:何似,比,怎么样,不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莲花复莲花":莲花啊莲花,

# 复:又,再。

"花叶何稠叠":花叶繁茂层层叠叠。

# 稠:一作重。稠密重迭。,何:何其,多么,重叠,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茂密也,喻紧密相拥也。,花叶:莲花和莲叶,喻美女和郎君。

"叶翠本羞眉":荷叶的翠绿让双眉羞惭,

# 叶翠本羞眉:谓双眉凝翠,荷叶因之而羞愧。叶翠:莲叶翠绿。 本羞眉:原本就羞煞蛾眉。

"花红强如颊":红莲的艳丽堪比少女面颊。

# 花红强如颊:谓双颊透红,荷花难比此娇艳。花红:莲花绯红。 强如颊:强似美人的嫩红面颊。

"佳人不在兹":思念的人不在身边,

# 兹:这里。,佳人:这里指所思念的人。

"怅望别离时":惆怅遥望离别之时。

# 别离时:分别离开的时刻。,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牵花怜共蒂":轻牵花朵怜惜并蒂之景,

# 共蒂:并蒂莲。一茎有红白两花。古人常用以比喻好夫妻。,怜:怜惜,恋惜,相恋。,牵花:牵扯莲花。

"折藕爱连丝":折断莲藕难忘藕丝牵连。

# 连丝:莲藕的粘丝。,爱:爱戴,恋爱。,折藕:折断莲藕。

"故情无处所":旧日情意无处寄托,

# 无处所:无所寻觅。无:一作何。,故情:旧日的欢情。

"新物从华滋":新生的花藕却茂盛生长。

# 华滋:长得很茂盛。,从:一作“徒”。,新物:花和藕。

"不惜西津交佩解":不惜解下西津的玉佩相赠,

# 交佩解:解佩赠与对方以表爱慕。交佩:谓左右佩带。给郑交甫的佩带,指汉皋神女解佩赠郑交甫的故事。解:解下佩带。,西津:这里作“南津”解,同“南浦”,分别之地。西:一作“南”。,不惜:不顾惜,不吝惜。

"还羞北海雁书迟":更羞于北海雁书迟迟未至。

# 北海雁书:指塞外征夫寄来的书信。北海:古代泛指北方最远僻之地。郡名,汉景帝中元二年置。治所营陵(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今寿光市东南),光武侄兴曾封为北海王,故称北海。雁书:大雁捎带的书信,指书信,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还羞:还羞愧于。羞:此处意为忧,怕。

"采莲歌有节":采莲歌声有节奏地响起,

# 有节:有节奏。节:节拍。

"采莲夜未歇":采莲整夜未曾停歇。

# 夜未歇:夜晚没有停歇息止。歇:停止。

"正逢浩荡江上风":恰逢江上浩荡的清风,

# 江:全诗校:“一作光。”,浩荡:水壮阔貌,广大旷远。,正逢:正好逢遇,恰逢。

"又值裴回江上月":又遇江月徘徊不去。

# 裴回:往返回旋,来回走动。同“徘徊”。指月影慢慢移动。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又值:又恰值,又正好遇到。

"裴回莲浦夜相逢":月夜莲浦与吴姬越女相逢,

# 莲浦夜相逢:有说“徘徊莲浦夜相逢”。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流连;留恋。莲浦,采莲的江口。夜相逢:(吴姬越女)夜里相互逢遇。

"吴姬越女何丰茸":她们姿容丰茂多么美丽!

# 丰茸:丰满嫩柔,繁密茂盛,指繁茂的草木。茸:细柔的毛、发。,何:何其,多么。,吴姬越女:泛指江南一带的采莲女。吴姬:吴地的歌姬。吴国的姬妾。越女:越地的女子,越国的美女,多时指西施。

"共问寒江千里外":相问寒江千里之外的征夫,

# 寒江:寒冷的江水,称秋冬季节的江河水面。江:全诗校:一作“光”。,共问:共同询问。

"征客关山路几重":关山阻隔的路途还有几重。

# 路几重:更有多少层,更替了几重。路:全诗校:一作“更”。,关山:关隘山岭。,征客:远征作客他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江南采莲女的劳动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她们的劳动生活与内心情感,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及对战争离别的深切同情。诗歌开篇以“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展现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借“绿水”“芙蓉”暗喻采莲女的纯净美好,同时暗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随后笔锋一转,以“秋风起浪凫雁飞”引出动荡时局,“塞外征夫犹未还”直指战争对家庭的摧残,将自然之景与人间悲苦交织。诗中“莲花复莲花”等句,既咏物写景,又以并蒂莲、藕丝暗喻忠贞爱情与无尽相思,语言含蓄而情感真挚。结尾“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以群体问询收束,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和平的呼唤,深化了反战主题。全诗善用复沓(如“相思苦”)、双关(如“丝”谐“思”)等手法,音韵流转,情感层层递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采莲曲》为唐代诗人王勃所作。据史料记载,此诗创作于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在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父亲王福畤的途中,途经江南水乡时所作。该诗袭用乐府旧题,但突破南朝乐府浮艳绮靡的窠臼,以现实主义笔触描绘江南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与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江南采莲女在绿水芙蓉间劳作的场景,营造出优美的氛围,同时表达了采莲女对塞外征夫的深深思念和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莲花的繁茂反衬采莲女的孤独。“叶翠羞眉”“花红强颊”以花拟人,既赞自身美貌,又叹形单影只。物我交融间,流露对韶华易逝的敏感。双关:“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共蒂”“连丝”以莲藕双关,喻夫妻情丝难断。用典​​:“还羞北海雁书迟”​​因北海的雁书迟迟不至而心生羞惭(实为忧虑)​​。巧用“北海雁书”之典​​,典出《汉书·李广苏武传》。诗中采莲女借“北海雁书迟”委婉表达对征夫音讯全无的忧虑。典故本为“得信之喜”,王勃反写“无信之忧”,以​​希望性典故反衬现实失望​​,凸显征夫音讯渺茫的残酷。揭示了战争导致家庭离散的普遍悲剧​​。象征:“绿水芙蓉衣”​​绿水与芙蓉(荷花)的交融,既是采莲场景的实写,亦隐喻采莲女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之美,反衬战争对平静生活的破坏。情景交融:“秋风起浪凫雁飞”以秋风、浪涛、惊飞的凫雁,渲染苍茫凄凉的氛围,暗示征夫未归的动荡时局,与采莲女的孤寂心境相呼应。复沓:“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通过叠字与复沓句式,既描绘莲塘的繁茂景象,又以“莲”谐音“怜”,隐喻对征夫的怜爱与牵挂。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次“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直接交代了诗的场景要素。“秋风起浪凫雁飞”勾勒出秋天的环境,秋风吹过水面,野鸭和雁群受惊飞起。“桂櫂兰桡下长浦”则点出地点是在长长的水边,人物驾着精致的小船顺流而下。“罗裙玉腕轻摇橹”进一步点明人物是女子,并描写了她轻巧摇橹的动作。整个画面被理解为:秋风吹拂、水波荡漾的溪流上,采莲女子乘坐小船轻盈地驶向莲塘,她们的出现惊起了水面的野鸭和雁群。女子们的动作和所处的环境,呈现出一片宁静美好的生活景象。在指出画面表面美好的同时,评论提出更深层的解读。它认为这宁静如水的生活画面下并非全然无事,“秋风起浪凫雁飞”这一描写自然风物的句子,实际也暗示了画面中人物内心情感正像被吹起的波浪和水鸟一样,开始产生波动。第二层次“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叶屿花潭极望平”写采莲女极目远眺,水中岛屿与荷花潭连成一片平阔之境,绿叶红花延绵无尽。这一景象本应令人心旷神怡,却因“江讴越吹相思苦”打破平静——江上飘来的江南民歌,句句倾诉离别之苦。视觉的宁静与听觉的哀怨形成反差,自然引出采莲女内心的波澜。“相思苦,佳期不可驻”直接点破情绪:美好时光终难留住。两句重复“相思苦”,既是民歌常见的叠句手法强化情感,也暗示愁绪层层堆积。“塞外征夫犹未还”的“犹”字分量极重,强调丈夫久戍不归的常态,凸显思念之深与怨意之切。“江南采莲今已暮”表面写采莲劳作将尽、日暮黄昏的现实场景,实则暗含人生易老的深意。暮色既指一天将终,也隐喻青春流逝。采莲女从眼前劳作的短暂,联想到人生倏忽迟暮,战争导致的分离使她对时间流逝格外敏感。第三层次“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今已暮,采莲花”以重复句式强化时间意象,呼应前文“江南采莲今已暮”。采莲女在暮色中继续劳作,暗示其坚韧。随后“渠今那必尽倡家”直抒胸臆,用反问语气驳斥世俗偏见(“倡家”指乐妓),表明自己虽独守空闺,却不会因丈夫远戍而移情。这种自我辩白,凸显了她对情感的清醒坚守。采莲女借劳动场景表心迹:“官道城南把桑叶”化用汉乐府《陌上桑》的典故。罗敷采桑时拒斥权贵纠缠,象征忠贞;而采莲女提出“何如江上采莲花”,认为采莲比采桑更能体现对爱情的专注——因莲花“共蒂连丝”(后文提及),并蒂相连、藕丝不断,恰似自己与征夫的情感羁绊。通过劳动方式的对比,她将日常劳作升华为忠贞的宣言。诗句表面豁达,实则暗含苦涩。“何如”一词看似洒脱选择采莲,实则在比较中流露无奈:采桑尚有罗敷的故事可慰藉,采莲却只能独对“花叶稠叠”的孤寂。但采莲女以“采莲花”的行动消解愁绪,在劳作中保持尊严。这种不诉悲苦而寄情于物的表达,反衬其内在的刚强。第四层次“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以复沓手法描绘莲塘茂密之景。花叶重叠繁盛,并蒂连枝,暗喻自然界的相伴共生。而采莲女子身处花丛却“形单影只”,稠密的莲花反衬其孑然一身的孤寂,形成热闹与冷清的鲜明对照。​​“叶翠本羞眉”​​:荷叶青翠却逊于她的眉色,暗含对秀眉的自信;“花红强似颊”​​:荷花红艳仍不及她的脸颊,凸显面容的娇艳。这种比较既是​​对美的自我肯定​​,又隐含​​无人欣赏的失落​​——“女为悦己者容”的潜台词下,美貌因缺乏见证者而徒增悲辛。表面是赏花时的​​顾影自怜​​,陶醉于自然映衬的美貌;深层却因无人共鸣而​​骤生懊丧​​。从“欣赏”到“悲辛”的情绪转折,揭示外在美景与内在孤独的冲突,深化了人物情感的层次感。第五层次“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直写采莲女面对眼前美景却无人共赏的孤寂。她怅然凝望昔日分别之地,感伤青春随丈夫远行而虚度。“红颜难驻”的焦虑隐含其中,却不直言衰老,只以“不在兹”的缺席感传递落寞。“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借采摘动作隐喻深情,“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以景物反衬心境:旧日温情无处可寻,眼前莲塘再茂盛(“华滋”)也显得徒然。繁华的新景反令她更觉故情缥缈,凸显执着守望的孤独。“不惜西津交佩解”反用郑交甫遇仙典故:仙女的玉佩转瞬即逝,她却无悔付出真情。此句强调即使饱尝相思,仍坚守对丈夫的信任,否定外界诱惑,凸显其心志。“还羞北海雁书迟”借苏武雁足传书典,将不满转化为体谅。最后一层“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此部分以白描手法勾勒秋夜莲塘的劳作场景。采莲女的歌声随节奏起伏,呼应着未停歇的劳作,暗示劳作时间延续至深夜。“浩荡江上风”与“徘徊江上月”形成动静对照:江风鼓荡,凸显空间的辽阔;月影徘徊,赋予时间流动感。月光与波光的交织,为画面铺上清冷的底色,而风中断续的歌声则透出人迹,使自然场景与人文活动相融。场景从自然转向人物群像。“徘徊”一词复用,既承接月色,又引出采莲女的行踪。她们在莲浦偶然相遇,“吴姬越女何丰茸”点明其地域身份(吴越女子),并以“丰茸”(服饰繁盛貌)简笔勾勒其装扮。末二句以对话切入主题:采莲女们相互询问“征客”消息,“共问”凸显集体关切,“寒江千里外”“关山路几重”以空间距离的层叠(千里江程、重山阻隔)强化征夫归家之难。表面热闹的归家场景下,暗藏“空帏”独守的孤寂,群体互动反衬个体命运的苍凉。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篇辞藻华丽,音节浏亮,旋律复沓。奇妙的是,这般表达不仅毫无堆砌铺陈之感,反而与诗歌内容相得益彰,将其呈现得更为完美。尤为值得称赞的是结尾部分,构思精妙绝伦,笔力独树一帜。诗人一方面擅长勾勒典型形象,使诗歌内容具体可感;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进行高度艺术概括,如此一来,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具备深度,又拥有广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繁词急节,收尽前意。

明顾麟《批点唐音》

# 周珽曰:“诗意亦君子采芳怀远之词,是即“涉江采芙蓉”之意也。宛转相生,探篁引翠。又曰:情之所到,兴之所会,便为格调。如朝云暮霞,有何定质,时变化自在。解此,方可读子安此等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骆好征事,故多滞响;王工写景,遂饶秀色。……《采莲曲》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光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性情之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赠姬人》

下一篇:唐·窦巩《洛中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