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树啼莺":清晨树间莺鸟啼鸣,
"晴洲落雁":晴空下沙洲雁群栖落。
"酒旗风飐村烟淡":酒家旗幡在风中轻扬,村中炊烟稀薄飘散。
"山田过雨正宜耕":山间田地雨后湿润正宜耕作,
"畦塍处处春泉漫":田埂沟渠处处漫溢春日的清泉。
"踏翠郊原":踏过青翠的郊野平原,
"寻芳野涧":寻觅芬芳的深山溪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往昔风流韵事,如今只剩云烟消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楚地青山是谁将愁绪送来,
"夕阳回首青无限":回首望去,夕阳下的青山连绵无尽。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写作手法
白描:“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清晨乡村的景色轮廓。对比:“踏翠郊原”追忆往昔欢游,“旧事云散”通过今昔对比,直抒当下孤寂,形成强烈情感落差。借景抒情:结尾“夕阳回首青无限”词人通过夕阳下回望青山、山色无限的景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晓树啼莺,晴洲落雁”,勾勒出一幅清晨的自然画卷:枝头黄莺啼鸣,沙洲上大雁悠然落下。紧接着,“酒旗风飐村烟淡”一句点明地点并非荒僻的原野,而是有人家聚居之处。其中,“村烟淡”堪称神来之笔。若缺了这三个字,前面的莺啼雁落、酒旗飘扬便成了寻常之景,失了韵味。这“淡”字,将春天那种不浓不艳、恰到好处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杜甫曾以“淡沲”二字描绘美好春光,此“淡”字所营造的氛围,既清新又脱俗,避免了乡村景色可能给人的俗气之感。随后,“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生动地呈现出雨后山村的景象。读者仿若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乡村的生机与农事之美尽在眼前,尤其是一个“漫”字,如同“野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中的“漫”,让画面充满了灵动与悠然的气息,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下片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词人漫步在翠绿的郊原,于野涧边寻觅芬芳,却忆起往昔与友人一同踏青赏春的欢乐时光,可如今旧友四散,只剩自己孤身一人。眼前山村景色越是美好,心中的伤感与愁绪便愈发浓烈。于是,“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词人抬眼望去,觉得山峦仿佛是被特意派来增添自己的忧愁。有人或许会用“移情说”来解释,认为是人忧愁所以觉得山也忧愁,但这种解读过于老套,破坏了诗词的韵味。实际上,此词的精妙全在结尾“夕阳回首青无限”一句。或许有人觉得秦观借鉴了周邦彦的“烟中列岫青无数”,但即便有所关联,二者表意也大不相同。想要真正领会这句词的妙处,不妨回顾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及柳宗元的“日出烟消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钱、柳的这些名句被世人传颂,在探讨“神韵”“意境”等话题时常常被引用,然而奇怪的是,秦观的这句“夕阳回首青无限”却鲜有人提及。所谓“青无限”,并非真的存在“青有限”的山,而是在诗人独特的感知里,此时夕阳西下,回首眺望,那山峦的青色浓郁得难以言表,故而以“无限”形容,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与眼前之景融为一体,韵味无穷。
上一篇:宋·文天祥《端午感兴(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