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西
píng
·
·
sòng
shū
gāo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hèn
xīn
xīn
hèn
liǎo
yòu
chóng
xīn
kàn
tiān
shàng
duō
shǎo
yún
jiāng
nán
hǎo
jǐng
luò
huā
shí
jié
yòu
féng
jūn
lái
fēng
chūn
guī
liú
rén
zūn
hǎi
rén
shī
jǐn
shén
néng
jìn
yīn
qín
jiāng
tiān
shí
chóng
lùn
wén
绿
yáng
yīn
tīng
yáng
guān
mén
yǎn
huáng
hūn

译文

旧恨未消,新恨又生,新恨刚刚了结,旧恨却又重新缠绕。仰望苍穹,看那浮云飘涌。江南风光正好,落花时节再次与君相逢。夜来风雨交加,春归仿佛想留人长住。酒杯如海般豪放,人品如美玉无瑕,诗才如锦绣绚烂,文笔如神助天成。几行诗句怎尽殷勤之意。江天笼罩在暮色中,何时能再共论诗文。绿杨浓荫遮蔽之处,听着《阳关三叠》,门掩黄昏离别情。

逐句剖析

"恨如新":旧恨未消,新恨又生,

"新恨了":新恨刚刚了结,

# 恨:离愁别恨。恨,怨、遗憾。

"又重新":旧恨却又重新缠绕。

"看天上、多少浮云":仰望苍穹,看那浮云飘涌。

#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这里比喻邪臣、小人。

"江南好景":江南风光正好,

"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再次与君相逢。

"夜来风雨":夜来风雨交加,

"春归似欲留人":春归仿佛想留人长住。

"尊如海":酒杯如海般豪放,

"人如玉":人品如美玉无瑕,

"诗如锦":诗才如锦绣绚烂,

"笔如神":文笔如神助天成。

"能几字、尽殷勤":几行诗句怎尽殷勤之意。

# 殷勤:此谓恳切留客之意态。

"江天日暮":江天笼罩在暮色中,

"何时重与细论文":何时能再共论诗文。

"绿杨阴里":绿杨浓荫遮蔽之处,

"听阳关、门掩黄昏":听着《阳关三叠》,门掩黄昏离别情。

# 阳关:《阳关曲》,古琴曲名,后多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西平·送杜叔高》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送别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此词以“恨如新”的直抒胸臆开篇,通过“看天上、多少浮云”的隐喻与“夜来风雨”的自然意象,展现词人对友人杜叔高的深厚情谊与对国事的隐忧。全词语言凝练,用典自然,词中“尊如海,人如玉”的排句盛赞友人品格,“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的场景收束全篇,将友情、国事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上西平·送杜叔高》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此词写于辛弃疾与杜叔高(杜斿)的交往期间。杜叔高为南宋著名诗人,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嘉泰元年,杜叔高再次拜访闲居上饶的辛弃疾,二人共论国事,相得甚欢。词中“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典故,既点明重逢时令,又暗含对世局动荡的感慨。据《稼轩词编年笺注》记载,此时辛弃疾已六十四岁,虽罢官家居,仍心系北伐,词中“能几字、尽殷勤”的表述,既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也暗含对报国无门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词。全词通过对重逢与离别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杜叔高的深切情谊与对国事的隐忧。词中既有“诗如锦,笔如神”的才情赞赏,又有“何时重与细论文”的殷切期许,将个人友情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展现了辛弃疾“豪放中有沉郁”的思想特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恨如新”三句以反复修辞直陈心曲,“浮云”意象暗喻时局变幻,与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的隐喻手法异曲同工。用典:结尾“听阳关、门掩黄昏”化用王维《阳关三叠》的典故,“细论文”化用杜甫诗句,使送别场景更具历史纵深。象征:“天上浮云”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南宋朝廷的变幻莫测与小人当道(如辛弃疾《水龙吟》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夜来风雨”则借自然风雨暗示时局动荡,为送别增添家国之忧。烘托:“落花时节”点明暮春,既呼应杜甫与李龟年重逢的典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暗含人生暮年、壮志未酬的感慨。“绿杨阴里”“门掩黄昏”以春景之美反衬离别之伤,形成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此词以“恨”字破空而起,如裂帛之声震荡全篇。“新恨了,又重新”的反复咏叹,将词人胸中积压的家国之痛与人生失意倾泻而出,直抵人心。上片“天上浮云”既是暮春实景,更隐喻南宋朝廷奸佞当道的浑浊时局,与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异曲同工。“夜来风雨”的自然意象,既呼应“落花时节”的暮春特征,又暗喻时代风雨飘摇,“春归似欲留人”的拟人化表达,将挽留友人的拳拳之心与对时局的隐忧熔铸一体。下片以排山倒海的“尊如海,人如玉”四句,将友情推向高潮。“诗如锦,笔如神”的赞美,既颂杜叔高之才,亦自况襟怀。“能几字、尽殷勤”的转折,道尽千言万语难以尽述的深情,与杜甫“何时重与细论文”的期许形成时空对话。结句“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以王维《阳关三叠》的古曲余韵收束,将个人离别之情升华为普世的人生怅惘。全词以“恨”开篇,以“留”作结,刚柔相济的笔触间,既有“把吴钩看了”的英雄气短,亦有“蓦然回首”的儿女情长,堪称稼轩词中豪放与婉约完美融合的典范。

4. 作品点评

《上西平·送杜叔高》在艺术上体现了辛弃疾“刚柔并济”的词风。词中“尊如海,人如玉”一联,以简素意象构建崇高意境,被清代陈廷焯赞为“气骨苍劲,古今绝唱”(《白雨斋词话》)。全词结构严谨,从重逢到离别,层层递进,情感表达跌宕起伏。辛弃疾通过此词,将送别词提升到新的思想高度,其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国事的隐忧,对后世爱国词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山胡》

下一篇:宋·蔡襄《朱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