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战桑乾源":去年在桑干源打仗,
# 桑乾源:即桑乾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
"今年战葱河道":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 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条支海上波":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
# 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涤兵器。
"放马天山雪中草":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 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境内北部。
"万里长征战":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
"三军尽衰老":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
#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匈奴”二句:此句谓匈奴以杀掠为其职业。
"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家筑城避胡处":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
# 避:一作“备”。,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
"汉家还有烽火然":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 然:同“燃”。,汉家还有烽火:汉家烽火:《后汉书·光武帝纪》:“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郡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边方告警,作高土台,台上作桔槔,桔槔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以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烽火然不息":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
"征战无已时":征战没完没了。
# 征战:一作“长征”。
"野战格斗死":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鸢啄人肠":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
# 鸢:猛禽名,形似鹰,喜吃腐肉。
"衔飞上挂枯树枝":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士卒涂草莽":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
"将军空尔为":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乃知兵者是凶器":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描绘了从桑干源到葱河道、条支海、天山等地频繁且旷日持久的征战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行径,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最后点明“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主题。
2. 写作手法
对偶: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渲染:“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通过对不同年份、不同征战地点的描述,以及对洗兵、放马等场景的刻画,渲染出战争的频繁和地域的广阔。
3. 分段赏析
李白《战城南》的艺术构思极具匠心,全诗通过三段递进式铺陈与精炼结语,将战争的残酷本质与批判锋芒展现得淋漓尽致。首段勾勒战争的持续性与广袤性。“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以工整对仗的短句,如急促的鼓点反复叩击,将连年征战的图景密集铺展。“桑干源”至“葱河道”的地理跨越,配合“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中条支海、天山等异域意象,在空间维度上拓宽了战争的范围,既展现出大唐军队远征的气势,又暗含对穷兵黩武的批判。当“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的慨叹收束全段时,此前积累的时空张力瞬间转化为对士兵命运的深沉悲悯,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对生命的无情消耗。次段从历史纵深切入,赋予批判以厚重的历史感。诗人巧妙化用西汉王褒对匈奴习性的论述,将“以杀戮为耕作”的野蛮生存方式凝练成警策之语,与“白骨黄沙田”的惨烈画面形成触目惊心的对照。继而回溯秦汉长城烽火的历史图景,“秦家筑城备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以叠印的手法,揭示出历代统治者未能解决边患的历史困境。最终“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的喟叹,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现实的讽喻,将批判矛头直指天宝年间无休止的战事。第三段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撕开战争血淋淋的真实面目。“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先以战马悲鸣渲染战场的萧索苍凉,再以“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枯枝”的极端场景,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细节将战争的残酷具象化。夸张手法的运用使血腥场景触目惊心,而“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的对比,则将士兵的牺牲与将领的无功而返并置,犀利地揭示出战争的荒诞与无意义。结句“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虽为理性论断,却因前三段具象化的惨烈铺陈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仅是诗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性总结,更暗含对唐玄宗穷兵黩武政策的强烈批判。此句绝非突兀的批注,而是全诗情感与思想的自然升华,犹如画龙点睛之笔,使诗歌从对战争现象的描绘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尽显李白诗歌雄浑豪迈与深刻哲思。
4. 作品点评
《战城南》作为叙事诗的典范之作,将叙事与抒情熔铸一炉,以事寓情、情随事起,构建出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全诗三段如三幕悲剧,在叙事推进中涌动着浓烈的情感浪潮,末尾的感叹句恰似重锤,每一次落下都叩击着读者的心灵,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回环往复,尽显“一唱三叹”之妙。
# 此篇乏雄深之力,成语有入诗似诗者,生割不化,典亦成俚。豪情不拘,而率笔未善。
宋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
# 开元、天宝中,上好边功,征伐无时,此诗盖以讽也。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结二语虚议作收,陈琳、鲍照不逮其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写到淋漓痛快处,觉笔化为戟,血化为碧,巾帼化为须眉。又曰:作乐府等篇,非有坠铁深刻之候,则琅玕之出不奇;非有凿道蜀山之力,则钩栈之设不险;非有落羽层云之巧,则风雨之观不大。青莲《远别离》、《蜀道难》诸(诗)脍炙人口外,如《战城南》苍而浑,《胡无人》奇而壮,……俱多开天落地语,可谓极力于汉者,六朝安望其津畦!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奇句(“匈奴”二句下)。端庄语以摇曳出之(“乃知”二句下)。末句用《老子》: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古词云:“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又云:“愿为忠臣安可得!”白诗亦本其意,而语尤惨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黩武而戒穷兵者深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奇句(“匈奴”二句下)。端庄语以摇曳出之(“乃知”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古词云:“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又云:“愿为忠臣安可得!”白诗亦本其意,而语尤惨痛,意更切至,所以刺黩武而戒穷兵者深矣。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陈古刺今,此乐府之至显者。
清陈沆《诗比兴笺》
# 诗至八言,冗长啴缓,不可以成句矣,又最忌折腰。东方朔八言诗不传,古人无继之者。即古诗中八字句法亦不多见,不比九字、十字奇数之句,犹可见长也。有唐一代,惟太白仙才,有此力量。如《战城南》“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北风行》“日月照之何不及此”,《久别离》“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公无渡河》“有长鲸白齿若雪山”等句,惟其逸气足以举之也。
清陈仅《竹林答问》
上一篇:唐·温庭筠《送人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