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欲雪":天空将降瑞雪,
"云满湖":湖面上阴云密布,
"楼台明灭山有无":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明灭:依稀模糊,似有若无。忽隐忽现。形容楼台山峦。
"水清出石鱼可数":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
"林深无人鸟相呼":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 鸟相呼:一作“鸟自呼”,言鸟相和而鸣,如自呼名字。
"腊日不归对妻孥":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
# 腊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十二月一日,有的说是十二月八日。
"名寻道人实自娱":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 名:名义上。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道人之居在何许":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
"宝云山前路盘纡":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 宝云山:在西湖北面,有宝云寺。
"孤山孤绝谁肯庐":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
# 孤山:在杭州西湖。
"道人有道山不孤":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 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和尚。
"纸窗竹屋深自暖":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
"拥褐坐睡依团蒲":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 团蒲:即蒲团,和尚坐禅的用具。
"天寒路远愁仆夫":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
"整驾催归及未晡":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 晡:申时,黄昏之前。
"出山回望云木合":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
# 云木合:云和树迷蒙成为一片。
"但见野鹘盘浮图":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 浮图:佛塔。,野鹘:属鸷鸟类,飞翔迅疾。
"兹游淡薄欢有余":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
"到家恍如梦蘧蘧":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 恍:恍惚。惊动。
"作诗火急追亡逋":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
# 亡逋:逃亡者。
"清景一失后难摹":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描绘了孤山幽旷的景色,写出了僧人淡泊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苏轼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他通过对孤山冬日景色的描绘,如“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等句,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真挚。对比: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一句,通过“孤绝”与“不孤”的对比,突出了惠勤、惠思二僧的高尚品德和超凡脱俗的境界。又如,“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与苏轼身处的繁华尘世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彰显了僧人们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细节描写:苏轼在诗中注重细节描写,通过捕捉景物的细微变化来展现孤山的清幽与生机。如“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一句,通过清澈的湖水、游动的鱼儿、深邃的树林和相互呼唤的鸟儿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孤山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
3. 分段赏析
开篇六句,时光定格于一个冬日,天色昏沉,似乎预示着雪的降临。孤山,这座静谧的小山,坐落于西湖之畔,成为我此次游历的起点。我从西湖出发,那日,西湖上空阴云密布,仿佛低垂至湖面,与之紧密相连。湖畔的楼台与层峦叠嶂的青山,皆被一层薄雾轻轻笼罩,时隐时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朦胧而神秘。随后,我的视线由远及近,聚焦于山中。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人迹罕至,唯有鸟鸣声声,清脆悦耳。这份宁静与清幽,加之冬日的清冷,更添山的深邃与幽远。中间四句诗入题,写访僧。先写未见僧人所居时,说明自己腊日不和妻子儿女团聚,特地入山访僧,是为了陶冶性情,自我娱乐。僧人住在山中,山路盘曲纡回,正是自己想去的地方。“纸窗”二句,写见到僧人所居后。僧人所居只是纸窗竹屋,僧人则拥褐而坐。无需多言,僧人的高尚品德与清幽的生活态度已尽显无疑。而我此行的目的,也在这份默契与领悟中悄然达成。随后,“天寒”一句,标志着我踏上归途。天气寒冷,路途遥远,我未及黄昏便已启程归家。并非我急于离开,而是僮仆的催促让我意识到与二僧的交谈已近尾声。依依不舍中,我走出山门,只见云雾缭绕,树木隐现,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这景象,既与开篇的西湖景色相呼应,又增添了几分迷离与深邃。最后四句,我回到家中,心中满是欢喜与满足。此次游历,不仅让我领略了孤山的清幽与僧人的淡泊,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我迫不及待地提笔作诗,想要将这份美好永远定格。“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这不仅是我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更是苏轼文学创作观的生动体现。他强调观察的敏锐与表达的准确,善于捕捉瞬间的美好与情感,而这首诗,正是他这一创作理念的完美诠释。
4. 作品点评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结构严谨的七言古诗。它不仅展现了孤山的美景和僧人的淡泊生活,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悟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读。
# 此诗惟“孥”字、“蒲”字二韵艰涩,而公三叠之。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 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於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然入画。“野鹘”句於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於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於冰瓯雪碗。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泊。
清纪昀《纪评苏诗》
# 《腊日游孤山》诗后半句法,无处可学,直如如来丈六金身,忽于虚空变现,公亦不自觉其然也。
清王文诰《苏海识余》
# 神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从未入山至入山,写景逼真。“孤山”二句接法妙绝,二语自写开合,亦以字面错综复出生姿。
清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
# 清景如画。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宋·洪咨夔《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