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liú
·
·
tíng
gāo
xià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2
tíng
gāo
xià
chóng
yáng
jìn
yòu
shì
dǎo
qiū
nài
chóu
cháng
lǎo
qīn
pān
bìn
màn
zān
huáng
huā
yīng
xiū
chǔ
tiān
wǎn
bái
píng
yān
jìn
chù
hóng
liǎo
shuǐ
biān
tóu
fāng
cǎo
yǒu
qíng
yáng
yàn
héng
nán
rén
西
lóu
róng
zhī
ān
fǒu
xiāng
jiān
gòng
jǐn
liǎng
chù
yōu
yōu
kōng
hèn
yún
qīng
niǎo
chén
xiàng
fēng
qián
ào
nǎo
fāng
xīn
diǎn
cùn
méi
liǎng
jīn
shèn
xián
chóu
qíng
dào
kān
yán
chù
fēn
dōng
liú

译文

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重阳节近了,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白发生于两鬓,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天色已晚,我极目远望直望到白蘋烟尽之处,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芳草脉脉含情,夕阳寂寂无语,大雁横在南浦上,人则斜倚西楼。不知你是否安好?书信和题诗,因两地相隔遥遥而无法见寄。只能空白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隐现。你在风中懊恼不已,一片芳心,两叶柳眉,怎能禁得起闲愁呢?情到不能言说之处,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逐句剖析

"木叶亭皋下":树叶纷纷飘落到水边平地上,

#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即树叶。后世常以此写秋景,兼写乡思。

"重阳近":重阳节近了,

# 重阳:即阴历九月九日;古时风俗,人们常在这天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有亲友在外,届时不免互相思念。

"又是捣衣秋":又到了捣寒衣的秋天。

# 捣衣:古代妇女于秋季渐寒时,在砧石上捶打寒衣以备寄送远方的亲人过冬。

"奈愁入庾肠":怎奈我愁绪萦绕心中,

# 庾肠:即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

"老侵潘鬓":白发生于两鬓,

# 潘鬓:即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

"谩簪黄菊":即便随意地将菊花插在头上,

# 谩簪:“谩簪”二句:黄菊乃重阳典俗,“菊花须插满头归”。漫不经心地簪菊花,花也应感到羞。这是反衬乡愁之意。

"花也应羞":花也应该感到被羞辱了吧。

"楚天晚":天色已晚,

# 楚天:南方的天空。

"白蘋烟尽处":我极目远望直望到白蘋烟尽之处,

# 白蘋:水中浮草名。

"红蓼水边头":水边开花的红蓼深处。

# 红蓼:生于水中者名泽蓼或水蓼,开浅红色小花,叶味辛香。

"芳草有情":芳草脉脉含情,

"夕阳无语":夕阳寂寂无语,

"雁横南浦":大雁横在南浦上,

# 南浦:指分别的地方。

"人倚西楼":人则斜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不知你是否安好?

"香笺共锦字":书信和题诗,

# 锦字:织锦上的字,指女子给丈夫的书信。,香笺:即美好的书札。

"两处悠悠":因两地相隔遥遥而无法见寄。

"空恨碧云离合":只能空白怨恨那时聚时散的白云,

# 碧云离合:出自南朝江淹《拟汤惠休怨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青鸟沈浮":青鸟在其中隐现。

# 沈浮:亦作“沉浮”。,青鸟: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世常以此指传信的使者。据《汉武故事》,西王母曾令青鸟传书。

"向风前懊恼":你在风中懊恼不已,

"芳心一点":一片芳心,

"寸眉两叶":两叶柳眉,

"禁甚闲愁":怎能禁得起闲愁呢?

"情到不堪言处":情到不能言说之处,

"分付东流":只能付与那东流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是北宋文学家张耒的词作。全词巧妙地借景抒情,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苦闲愁,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表达得细腻入微。开篇点明地点与时令,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悄然流露。下片笔锋一转,明确道出所思之人乃是妻子,点出全词主旨。“香笺”几句,尽显游子对闺中人的深切怀想;随后展开想象,描绘妻子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模样,深切传达出游子对妻子的深厚爱意与无尽思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出自北宋张耒所作,整首词围绕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展开,字里行间满是深情。“重阳”点明时间,在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游子却漂泊在外,更添思念;“捣衣”意象饱含着对远方亲人的牵挂,是思妇盼归的象征。“庾肠”借庾信思乡之愁、“潘鬓”暗写作者自身的漂泊与沧桑;“锦字”用苏蕙寄锦书典故,直接体现夫妻间的思念。结合这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可能作于张耒因受元祐党籍牵连被贬外州之时。彼时他远离妻子,孤身在外,满心的孤寂与对妻子的思念,都借词中游子思妇的情感抒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通过“重阳”“捣衣”等时节与行为,“芳草”“夕阳”等景物,以及“庾肠”“潘鬓”“锦字”等用典,描绘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寂与对家中妻子的深切思念,同时也设想了妻子对自己的牵挂。全词情景交融,将游子思妇间的相思之情表现得细腻而深沉。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木叶亭皋下”“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等句,通过描写木叶飘落、楚天晚景、白苹红蓼等秋景,烘托出萧瑟凄清氛围,自然引发作者的羁旅愁思与对家乡的思念。衬托:“谩簪黄菊,花也应羞”,以菊花也应羞于词人的衰颓之态,反衬出词人暮感的深沉和乡愁的浓烈。想象:下片“向风前懊恼”四句,作者设想妻子在风前月下思念自己时的痛苦情状,以此表达自己对妻子深挚的爱情与思念。对偶:如“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等六副对偶句,使词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用典:多处巧妙用典,如“谁家独夜愁砧”化用古人捣衣寄远的意象,增添怀远之情的韵味;“玉柱斜飞雁”借助筝柱如飞雁的典故,既描绘筝的形态,又暗示主人公的孤独。这些典故丰富词的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委婉。烘托:上阕通过“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描绘木叶飘落、重阳将至、捣衣声声的秋景,烘托出独居之人的孤寂与思亲之情。“客思吟商还怯,愁翦灯花欲斗”,将客居他乡的愁思与剪灯花的动作结合,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烦闷与不安。下阕“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绝连珠弄”,以梦忆往事和中断弹奏银筝,烘托出对往昔的怀念和如今的失落。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景起笔,时近重阳,“木叶亭皋下”,木叶飘落,捣衣声起,既勾勒出深秋的萧瑟之景,又为愁绪的生发做好铺垫。“庾肠”“潘鬓”用典,词人愁绪满怀,华发早生,即便簪菊,也觉羞愧,更衬出暮年愁思与浓烈乡愁。“楚天晚”几句,词人遥望楚天,目光所及,白苹、红蓼,景中饱含离别相思之意。而“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词人望不见故乡,倚楼远眺,所见之景皆着情韵,将思乡的执着之情又推进一层。下阕开篇“玉容知安否?”点明思念对象,关切之情溢于言表。“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因两地相隔,书信难寄,徒留怅怨,更凸显对妻子的挂念。词人继而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模样,“向风前懊恼”,芳心愁绪难消,以此来强化自己对妻子的深情与苦思。结尾“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直白质朴,将相思之苦推至顶点,相思之极,言语难表,不如让东流之水传递这份深情。整首词情景交融,上阕借景抒情,下阕直抒胸臆,又以想象丰富情感层次,将游子的复杂情思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在艺术上用典极为丰富,然而这些典故的运用却不着痕迹,全然没有堆砌罗列之感。它们与词的内容完美契合,显得贴切自然,浑然天成。同时,此词中六组对偶,令人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餐樱庑词话》评此词云:“张之潜《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景语亦复寻常,惟用过拍,即此顿住,便觉老发浑成。换头:‘玉容知安否?’融景入情,力量甚大。此等句有力量,非深于词,不能知也‘香笺’至‘沉浮’,微嫌近滑,幸‘风前’四句,深婉入情,为之补救;而‘芳心’、‘翠眉’,又稍稍刷色。下云:‘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盖至是不能用质语为结束矣。”

现代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下一篇:宋·陈起《夜过西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