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i
què
·
·
qiáo
sòng
rén
chù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2
qiáo
sòng
rén
chù
liáng
xié
yuè
yuǎn
duò
huī
tóng
pán
zhú
lèi
liú
jìn
fēi
fēi
liáng
zhān
xiāng
jiāng
sàn
huì
tàn
fēng
qián
jīn
shù
miǎo
cēn
huā
cōng
huì
zòng
yáng
biān
xíng
chí
tiáo
huí
qīng
rén
jiàn
wén
kōng
dài
chóu
guī
chóng
jīng
mǎn
diàn
jiàn
xié
jìng
dōu
kuí
yàn
mài
xiàng
cán
yáng
rén
dàn
pái
huái
bān
cǎo
lèi
jiǔ
wàng
tiān
西

译文

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逐句剖析

"河桥送人处":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

"凉夜何其":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

#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语助词。

"斜月远堕余辉":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

"铜盘烛泪已流尽":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

"霏霏凉露沾衣":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

# 霏霏:雨露很盛的样子。

"相将散离会":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

#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探风前津鼓":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

# 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

"树杪参旗":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

# 树杪参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此句说参宿正在树梢,天将破晓。

"花骢会意":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

# 花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花:一作华。

"纵扬鞭、亦自行迟":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迢递路回清野":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

"人语渐无闻":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

"空带愁归":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

"何意重经前地":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

"遗钿不见":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

"斜迳都迷":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

# 斜迳:歪斜的小路。

"兔葵燕麦":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

#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形容蔓草丛生,一派荒凉。

"向残阳、欲与人齐":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

"但徘徊班草":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

#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酹酒":以酒浇地,欷不止,

# 酹酒:以酒洒地面祭。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酹酒叩拜,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寄思或者拜祭天地的一种形式。,欷歔:叹息声。欷,哀而不泣。

"极望天西":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是北宋周邦彦所作的一首词。词起笔回溯往昔送别场景,继而展现别宴终了、仓促分别的画面。其间所蕴含的别情并非单一,它杂糅着词人政治上的失意,起始是为自身仕途坎坷、身世浮沉而喟叹,随后拓展至对民众苦难的怜悯,无奈自己即将远行,无力援手。这首送别词跳出了传统的哀伤套路,虽饱含眷恋,却不见涕泪沾襟之态,代之以欲割舍又难舍的踌躇,以及深沉凝重的思虑,情感深沉厚重,词作结构圆融浑成,内蕴寄托遥深,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背景不详,是周邦彦重游旧地时有感而发之作。往昔的一次送别场景深深印刻在他心间,当他再度踏上这片熟悉之地,曾经离别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思念、感慨交织,促使他挥笔写下这首词,以此承载那段难忘的送别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描绘了昔日送别场景与别宴散场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下夹杂着对个人身世、民众苦难的复杂情感,以及离别时欲罢不忍的踌躇与沉重思虑。

2. 写作手法

烘托:“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以铜盘烛泪和霏霏凉露作为陪衬元素,二者的悲凉、清冷之态,共同烘托出送别场景的哀伤氛围,强化了离别的愁绪,让人更能感同身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斜月远堕余辉”,本是明亮的斜月却已远堕余辉,用这渐暗的月色反衬主人公内心因离别愈发浓郁的惆怅,以看似美好的月色消逝,突出离别带来的灰暗情绪,使情感对比更鲜明。“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以良夜的宁静美好衬托离别之人内心的波澜起伏,越是美好的夜,越凸显离别之苦,一外一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主人公不舍。融情于景:“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将人去物非的感慨融入兔葵燕麦在斜阳下的萧条之景,不直接言愁,却借景把对往昔的怀念、如今的怅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从景中品出无尽情味。化用:“烛泪”句,巧妙化用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和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经典诗意,为自身情感表达借力,增添文化底蕴,使离情更显深沉厚重。拟人:“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把马当作人来写,赋予花骢理解人意的能力,它知晓主人不愿分别,即便扬鞭催促也故意慢行,委婉地借马的行为展现主人公深沉的离情,生动又别致。

3. 分段赏析

上片,“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仿若将人瞬间拉至那个离别的场景,地点锁定在河桥之畔,或许是一家临河的旅店,又或是供人歇脚的驿站,时间正值夜色笼罩,这夜静谧而美好,故而称“良”。那悠悠一问“良夜何其”,恰似从《诗・小雅・庭燎》中飘然而出,带着对时光的探询,引出后续的不舍。彼时,斜月宛如一位将辞的旅人,悠悠地远堕,仅留下几缕黯淡的余辉;室内,铜盘之上,蜡烛仿若洞悉人心,烛泪潸然而下,直至流尽,恰似离人眼中那止不住的泪花;室外,霏霏凉露悄然而至,轻轻沾湿了衣裳,仿佛也在为这场离别而黯然神伤。秋夜的凉意、斜月的残光、烛泪的干涸、凉露的侵袭,每一处景、每一个细节,无不从侧面映衬出临别之人内心的凄楚与眷恋,这里还巧妙化用了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及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意,让愁绪更添几分厚重。“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此句将画面进一步延展,意味着这场充满温情的临别聚会已临近尾声,即将消散。人们不得不竖起耳朵,去探听那风中渡口传来的阵阵鼓声,抬眸凝望树梢之上参旗星的光影,只因生怕一个疏忽,便会耽误行人踏上征程的最佳时刻。而到了“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笔触聚焦到送行者与坐骑之上,送行者大概率是位男子,此刻他满心不舍,骑马再送一程。奇妙的是,作者不直接袒露自己的心迹,而是将情感转嫁于马儿身上,仿佛这马儿也通了人性,即便送行者扬起马鞭,它也仿若知晓主人心思,故意放慢脚步,悠悠而行,这般拟人手法,将那难以言表的离情别绪,婉转曲折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下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情人的身影已然远去,独留作者一人踏上归途。那迢迢之路,蜿蜒于空旷清冷的原野之上,起初还能听闻些许人语,渐渐地,一切归于寂静,只剩作者带着满心的哀愁,踽踽独行。这前后对同一空间不同感觉的细腻捕捉,将送别之后复杂且落寞的心境展露无遗。“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笔锋陡然一转,仿若一场如梦初醒的恍然。读到此处,才惊觉前文洋洋洒洒所描绘的,竟全是往昔的回忆,而从这里开始,画面切换至当下。这般时空转换不着痕迹,足见周词在结构布局上的精妙匠心。此刻旧地重游,却寻觅不见情人遗落的钿饰,曾经熟悉的斜径,也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模糊迷离,仿若记忆也跟着一同迷失。“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这两句景致描绘堪称神来之笔。送别之时,是在静谧的秋夜与破晓的黎明交替之际;而此番重游,已然到了傍晚时分,斜阳慵懒地洒下余晖,照着那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它们的影子在地上肆意伸展。这里巧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借景抒发感慨,暗示世事变迁之巨,曾经的美好已不复存在,人去物非的怅惘之情尽在不言中。最后“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往昔与情人列坐的草地上,如今作者孤身一人,不停地徘徊往复,手中擎着酒,洒向大地,而后极目远眺,望向情人离去的西边方向,口中发出欷歔的叹息声,难以自制。“欷歔”二字,直白而有力,将内心深处的眷恋、不舍与怅惘,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为整首词画上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极为细腻且沉着,用词造句起伏跌宕、顿挫有致。结构方面,如抽丝剥茧般层层铺展,时空转换灵动自如,毫无生硬之感,过渡衔接相当自然。整体风格哀怨深沉又不失浑雅大气,将送别时的不舍、别后的思念等情愫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

近代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

# 自将行至远送,又自去后写怀望之情,层次井井而意绵密,词采秾深,时出雄厚之句,耐人咀嚼。

清黄蓼园《蓼园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游九言《乌鹊》

下一篇:宋·袁说友《训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