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桥送人处":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
"凉夜何其":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
# 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其,语助词。
"斜月远堕余辉":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
"铜盘烛泪已流尽":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
"霏霏凉露沾衣":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
# 霏霏:雨露很盛的样子。
"相将散离会":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
# 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
"探风前津鼓":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
# 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
"树杪参旗":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
# 树杪参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此句说参宿正在树梢,天将破晓。
"花骢会意":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
# 花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花:一作华。
"纵扬鞭、亦自行迟":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迢递路回清野":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
"人语渐无闻":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
"空带愁归":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
"何意重经前地":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
"遗钿不见":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
"斜迳都迷":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
# 斜迳:歪斜的小路。
"兔葵燕麦":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
# 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形容蔓草丛生,一派荒凉。
"向残阳、欲与人齐":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
"但徘徊班草":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
# 班草:布草而坐。
"欷歔酹酒":以酒浇地,欷不止,
# 酹酒:以酒洒地面祭。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亦以泛称年长或位尊者。酹酒叩拜,是古代流传的一种寄思或者拜祭天地的一种形式。,欷歔:叹息声。欷,哀而不泣。
"极望天西":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词。描绘了昔日送别场景与别宴散场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下夹杂着对个人身世、民众苦难的复杂情感,以及离别时欲罢不忍的踌躇与沉重思虑。
2. 写作手法
烘托:“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以铜盘烛泪和霏霏凉露作为陪衬元素,二者的悲凉、清冷之态,共同烘托出送别场景的哀伤氛围,强化了离别的愁绪,让人更能感同身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斜月远堕余辉”,本是明亮的斜月却已远堕余辉,用这渐暗的月色反衬主人公内心因离别愈发浓郁的惆怅,以看似美好的月色消逝,突出离别带来的灰暗情绪,使情感对比更鲜明。“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以良夜的宁静美好衬托离别之人内心的波澜起伏,越是美好的夜,越凸显离别之苦,一外一内,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主人公不舍。融情于景:“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将人去物非的感慨融入兔葵燕麦在斜阳下的萧条之景,不直接言愁,却借景把对往昔的怀念、如今的怅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从景中品出无尽情味。化用:“烛泪”句,巧妙化用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和李商隐《无题》“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经典诗意,为自身情感表达借力,增添文化底蕴,使离情更显深沉厚重。拟人:“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把马当作人来写,赋予花骢理解人意的能力,它知晓主人不愿分别,即便扬鞭催促也故意慢行,委婉地借马的行为展现主人公深沉的离情,生动又别致。
3. 分段赏析
上片,“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仿若将人瞬间拉至那个离别的场景,地点锁定在河桥之畔,或许是一家临河的旅店,又或是供人歇脚的驿站,时间正值夜色笼罩,这夜静谧而美好,故而称“良”。那悠悠一问“良夜何其”,恰似从《诗・小雅・庭燎》中飘然而出,带着对时光的探询,引出后续的不舍。彼时,斜月宛如一位将辞的旅人,悠悠地远堕,仅留下几缕黯淡的余辉;室内,铜盘之上,蜡烛仿若洞悉人心,烛泪潸然而下,直至流尽,恰似离人眼中那止不住的泪花;室外,霏霏凉露悄然而至,轻轻沾湿了衣裳,仿佛也在为这场离别而黯然神伤。秋夜的凉意、斜月的残光、烛泪的干涸、凉露的侵袭,每一处景、每一个细节,无不从侧面映衬出临别之人内心的凄楚与眷恋,这里还巧妙化用了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以及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意,让愁绪更添几分厚重。“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此句将画面进一步延展,意味着这场充满温情的临别聚会已临近尾声,即将消散。人们不得不竖起耳朵,去探听那风中渡口传来的阵阵鼓声,抬眸凝望树梢之上参旗星的光影,只因生怕一个疏忽,便会耽误行人踏上征程的最佳时刻。而到了“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笔触聚焦到送行者与坐骑之上,送行者大概率是位男子,此刻他满心不舍,骑马再送一程。奇妙的是,作者不直接袒露自己的心迹,而是将情感转嫁于马儿身上,仿佛这马儿也通了人性,即便送行者扬起马鞭,它也仿若知晓主人心思,故意放慢脚步,悠悠而行,这般拟人手法,将那难以言表的离情别绪,婉转曲折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下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情人的身影已然远去,独留作者一人踏上归途。那迢迢之路,蜿蜒于空旷清冷的原野之上,起初还能听闻些许人语,渐渐地,一切归于寂静,只剩作者带着满心的哀愁,踽踽独行。这前后对同一空间不同感觉的细腻捕捉,将送别之后复杂且落寞的心境展露无遗。“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笔锋陡然一转,仿若一场如梦初醒的恍然。读到此处,才惊觉前文洋洋洒洒所描绘的,竟全是往昔的回忆,而从这里开始,画面切换至当下。这般时空转换不着痕迹,足见周词在结构布局上的精妙匠心。此刻旧地重游,却寻觅不见情人遗落的钿饰,曾经熟悉的斜径,也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模糊迷离,仿若记忆也跟着一同迷失。“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这两句景致描绘堪称神来之笔。送别之时,是在静谧的秋夜与破晓的黎明交替之际;而此番重游,已然到了傍晚时分,斜阳慵懒地洒下余晖,照着那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它们的影子在地上肆意伸展。这里巧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借景抒发感慨,暗示世事变迁之巨,曾经的美好已不复存在,人去物非的怅惘之情尽在不言中。最后“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往昔与情人列坐的草地上,如今作者孤身一人,不停地徘徊往复,手中擎着酒,洒向大地,而后极目远眺,望向情人离去的西边方向,口中发出欷歔的叹息声,难以自制。“欷歔”二字,直白而有力,将内心深处的眷恋、不舍与怅惘,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为整首词画上了一个饱含深情的句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极为细腻且沉着,用词造句起伏跌宕、顿挫有致。结构方面,如抽丝剥茧般层层铺展,时空转换灵动自如,毫无生硬之感,过渡衔接相当自然。整体风格哀怨深沉又不失浑雅大气,将送别时的不舍、别后的思念等情愫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
近代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
# 自将行至远送,又自去后写怀望之情,层次井井而意绵密,词采秾深,时出雄厚之句,耐人咀嚼。
清黄蓼园《蓼园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