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ǎn
jiàng
chún
·
·
huā
xìn
lái
shí

朝代:宋作者:晏几道浏览量:3
huā
xìn
lái
shí
hèn
rén
huā
jiù
yòu
chéng
chūn
shòu
zhé
duàn
mén
qián
liǔ
tiān
duō
qíng
cháng
xiāng
shǒu
fēn
fēi
hòu
lèi
hén
jiǔ
zhàn
liǎo
shuāng
luó
xiù

译文

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自你我分别后,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逐句剖析

"花信来时":应花期而来的风哟,你虽来了,

# 花信:花开的风信、消息。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风,各种名花按花信顺序开放。

"恨无人似花依旧":但人已离散去,全不像那花儿依旧。

"又成春瘦":人到春来瘦,等候着心上人,

# 春瘦:为春消瘦。

"折断门前柳":倚门盼归,折断了门前杨柳。

"天与多情":上天赋予了人多情的心,

# 天与多情:“天与”二句:谓上天赋予了多情之心,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多情:指多情人。

"不与长相守":却不肯给予长相守的机会。

# 与:使。

"分飞后":自你我分别后,

# 分飞:离别。

"泪痕和酒":伴随我的,只是相思的泪、浇愁的酒,

"占了双罗袖":沾湿了我的双罗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点绛唇·花信来时》是宋代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开篇点明花信到来之时,春色正浓,可词人却怅恨无人能如繁花一般年年依旧,美好常在,满心愁绪致使自己“又成春瘦”,甚至折尽门前柳枝也难以排解,尽显落寞孤寂;下片发出“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的喟叹,感慨上天赋予人多情之心,却不让彼此长久相伴,恋人分飞后,思念的泪痕混合着酒水,沾满了双罗袖,将离情别绪、相思之苦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词以细腻笔触、哀婉格调,借花信、春瘦、泪痕等意象,把词人在爱情中的失意、对往昔恋人的思念展现出来,具有极强的情感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时,春光明媚,花语依旧,词人却因与妻子别离而消瘦。思念难抑,他为寄托对妻子的眷恋写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表达了词人在花信来时,面对美好春色却因无人相伴的落寞,以及感慨上天赋予多情却不能长相守的无奈,借折柳、泪痕沾袖等情景抒发了与恋人分离后的相思之苦。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中“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将按时绽放的花信与迟迟不归的人对比,以花的守信衬人的失信,凸显女子的怨恨。下片“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把上天赋予的多情和不给予的相守对比,强化命运弄人的无奈与怨怼,使情感表达更强烈,突出女子内心的愁苦。借景抒情:“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借春日消瘦、折柳之举抒情,春瘦暗示因相思煎熬身形憔悴,折柳既含盼归之意又添留不住人的恨意,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借景烘托女子伤离之情。夸张:“又成春瘦”,女子因思念而身形消瘦本是常情,用“春瘦”一词,极度夸张地形容其瘦的程度,仿佛整个春天的生机活力都被她的愁思吸尽,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她相思的浓烈与长久。“折断门前柳”,为表盼归心意反复折柳,竟至把门前柳枝折尽,现实中虽难如此,但通过这一夸张行为,强烈渲染出女子挽留爱人的急切、失望后的愤怒,使思念之深、怨念之重得以放大呈现。情景交融:上片“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以烂漫春花之景,反衬思妇独守空闺、盼人不归的落寞,花愈艳,恨愈浓,情与景相互交织。“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将思妇春日相思至瘦的状态融入折柳情境,柳色青青更添哀愁,她折柳盼归,每折一枝,愁绪便添一分,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下片“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昏灯孤影下,泪与酒混于罗袖,室内寂静之景与思妇断肠之痛相融,把相思苦、哀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上片:春的使者花信依时而来,繁花按时绽放,往昔与爱人共赏春花的美好仍历历在目,可如今人却远在天涯,归期杳杳。对比之下,女子心底的怨恨悄然滋生,这恨如同春日疯长的藤蔓,纠缠不休。“又成春瘦”四字背后,藏着一段漫长的伤春故事,并非只在当下,而是岁岁逢春,女子都会因思念而憔悴消瘦,可见这份伤春情思由来已久、深沉厚重。可实际上,伤春不过是幌子,真正让她身形渐消的,是那无尽的伤离之痛。每年春至,柳色青青,本是折柳寄情、盼君早归之时,然而她一次次挽留,却一次次落空,满心失望化为对柳的迁怒,抬手折柳以表心意,折了又折,没承想,门前的柳枝竟被折了个干净。下片:女子的怨念进一步升级,从对离人的嗔怪,转为对老天爷的埋怨。“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她满心愤懑,控诉老天的矛盾与不公,既然赋予自己一腔柔情,为何又不让这份深情有个圆满结局,让相爱之人相守白头。如此一来,离别带来的相思之苦被无限放大,怨念也更深沉。最后谈及排解愁苦的法子,虽未直白道出借酒浇愁,可“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已将一切说明。酒入愁肠,泪洒罗袖,泪水与酒水在罗袖上交织融合,那是她无数次在孤独深夜里,试图用酒麻痹痛苦、用泪宣泄思念的见证。这般写法,既是着重强调愁绪之浓,也是适度夸张相思之苦,可其间蕴含的真挚情意,却如熠熠星辰,穿透纸背,直抵人心。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天成,含蓄而有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清词人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 此词前四句谓春色重归,乃花发而人已去,为伊消瘦,折尽长条,四句曲折而下,如清溪之宛转。下阕谓天畀以情而吝其福,畀以相逢而不使相守。既无力回天,但有酒国埋愁,泪潮湿镜,双袖飘零,酒晕与泪痕层层渍满,则年来心事可知矣。

近代学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赠送张叔和》

下一篇:宋·范成大《客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