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yuán
shì
yà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dàn
yuè
shū
xīng
rào
jiàn
zhāng
xiān
fēng
chuī
xià
xiāng
shì
chén
tōng
míng
diàn
殿
duǒ
hóng
yún
pěng
huáng

译文

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逐句剖析

"淡月疏星绕建章":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

#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即建章宫。,疏星:稀疏的星星。,淡月:淡淡的月光。

"仙风吹下御炉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 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仙风:这里比喻宫中吹来的风。

"侍臣鹄立通明殿":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

#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

"一朵红云捧玉皇":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 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元侍宴》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在封建时代,皇帝临朝时礼仪极为繁琐,等级界限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们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首诗描绘了上元之夜,群臣于殿前恭迎皇帝驾临的场景。诗中,苏轼巧用仙风、通灵殿、红云、玉皇等意象,以仙宫喻宋宫,以玉皇比宋朝皇帝,对皇帝进行歌功颂德。不过,即便诗作目的如此,也难掩其构思的奇巧精妙,尽显诗人非凡的文学才华 。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元祐七年八月(1093)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苏轼侍从皇帝观灯而作的 “应制诗”。写了元宵夜皇帝举行宴会而群臣陪饮的所见所感,是典型的歌功颂德应景之作。在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繁琐、等级森严,苏轼作为臣子参加皇帝举办的上元节宴会,根据这样的场合和活动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上元侍宴》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上元节时宫廷宴饮的盛大场景与祥和气氛。通过对宫廷上元节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奢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通过描绘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环绕着建章宫,以及仿佛是仙风从天上吹下御炉中散发的香气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氛围,烘托出宫廷宴会的庄重与典雅,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皇家盛宴环境的赞赏之情感官描写:“淡月疏星绕建章” 是视觉描写,描绘了天空中月星环绕宫殿的景象,给人以直观的画面感。“仙风吹下御炉香”则是嗅觉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从御炉中飘出的阵阵香气。通过视觉和嗅觉的相互补充,使读者更全面地感受到了上元夜宫廷中的氛围和场景。动静结合:“淡月疏星绕建章”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空下宫殿被星月环绕的画面。而“仙风吹下御炉香”中的“吹”字则带来了动态感,让香的飘动有了动态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动静结合,使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避免了画面的单调双关:“红云”其实是双关语,一方面指实际的红色云彩状的装饰或光影效果等;另一方面,“红云”在古代文化中常与祥瑞、吉祥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这里暗示着皇帝受到上天的庇佑,是上天派来统治人间的天子,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皇帝的统治如同红云般祥瑞笼罩。“玉皇”表面上是指神话中的玉皇大帝,这里显然是指代皇帝,将皇帝比作玉皇大帝,既符合宫廷宴会这样的场合,又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尊贵和权威,也表达了对皇帝的歌颂和祝福。

3. 分段赏析

首句 “淡月疏星绕建章”,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宫殿图景:清冷的月光如水般倾洒,寥寥几颗寒星在夜幕中闪烁,巍峨耸立的建章宫,在这淡月疏星的环绕下,仿若从天际降临凡间的仙宫,缥缈而虚幻,尽显出超凡脱俗的气质。次句 “仙风吹下御炉香”,紧承上句,将前文营造的朦胧氛围进一步坐实,化为真实可感的仙境。微风轻拂,仿佛带着仙界的气息,将御炉中袅袅升腾的香烟吹送而下,为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第三句 “侍臣鹄立通明殿”,巧妙地照应诗题中的 “待宴” 二字。只见侍宴的群臣们,身姿挺拔如鹄,整齐而肃穆地站立在通明殿中。他们的身影与辉煌的宫殿相互映衬,使得整个殿堂熠熠生辉,庄重而祥和的气氛弥漫开来。此刻,群臣们屏气敛息,静静等候着皇帝的驾临。然而,诗人却在这等待的间隙,思绪飘飞,已然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开始浮想联翩。末尾 “一朵红云捧五星”,此句一出,瞬间凸显了画面的核心主题:恰似那红霞簇拥着初升的朝阳,身着鲜艳红袍的侍臣们紧密簇拥着皇帝,场面宏大而热烈,充满了威严与庄重。这本是描绘皇帝驾临筵席的场景,诗人却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将其幻化为玉阶紫殿之上,千朵红霞翻涌、万道金光闪耀,簇拥着天上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现身的震撼画面。由此可见,诗人早已深深沉浸在这如仙境般的氛围中,这般奇妙的幻象,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在其脑海中浮现。

4. 作品点评

此诗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层层铺垫,节节拔高,使仙界气氛越来越强。随着夜色渐深,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淡月疏星、建章宫的实写,到后来的仙风拂面,再到群臣鹄立通明殿的生动描绘,每一层都如同精心铺设的台阶,引领着人们一步步走向那更加美妙空幻的仙境。而到了最后一句,诗人更是用足了笔墨,以七字之句,将仙境之美推向了极致。这样,层层叠加铺垫,让仙境更加美妙空幻。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句本是写实,这里的“疏”、“淡”、“绕”等字眼,虽不具体却富有诗意,它们让这夜空中的景象变得朦胧而缥缈,仿佛一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仙气之中。而尾句写诗人对皇帝出现场面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这里的“一朵红云”、“玉衣”等字眼,虽然具体而明确,但它们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一种虚幻而美妙的景象。此诗虽为颂扬皇家之作,但其笔触得体,尽显君臣之礼,毫无谄媚之态。全诗所构建的场景庄重而盛大,光明而壮丽,仿佛将读者直接引领至宋王朝繁荣昌盛时期的一场皇家盛典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言早朝之时,月淡星稀,御香缥缈;近侍文武臣僚,端然如鹄,立于通明殿前,若红云簇捧玉皇于九霄之上也。此言天予之尊居九重,臣民瞻仰,如在天上也。

宋谢枋得《新校千家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汴河》

下一篇:宋·陆游《初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