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ù
yuè
èr
shí
wàng
lóu
zuì
shū
jué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fàng
shēng
biē
zhú
rén
lái
zhǔ
huā
dào
chù
kāi
shuǐ
zhěn
néng
lìng
shān
yǎng
fēng
chuán
jiě
yuè
pái
huái

译文

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湖中的船随风飘移,好像领会月光之意而随着徘徊。

逐句剖析

"放生鱼鳖逐人来":放生出去的鱼鳖追赶着人们来,

# 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

"无主荷花到处开":到处都开着不知谁种的荷花。

"水枕能令山俯仰":躺在船里的枕席上可以觉得山在一俯一仰地晃动,

# 水枕能令山俯仰:说是躺在船里看山不觉水波时有起落,反觉山形时有高低。水枕:铺在水面(船上)的枕席。俯仰:犹上下。

"风船解与月徘徊":湖中的船随风飘移,好像领会月光之意而随着徘徊。

# 徘徊:即徘徊。,解:此处是能够、会的意思。,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鱼鳖因不再受捕捉而变得亲近人类,见到人便跟来觅食,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荷花最初可能是人工种植,但随着时间推移,无人再挖藕根,逐渐成为无主的野生状态,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捕捉了动态与静态相对时的视觉错觉,生动地描绘了游人躺在船上,尽情欣赏湖面上青山与明月的动态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欣赏到奇妙的湖光山色,随后又登上望湖楼饮酒。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记录了他在西湖的所见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西湖放生池的奇妙景象,鱼鳖因不再被捕捉,变得十分亲近人类,见到人便会主动靠近,期待投食。荷花最初或许是人工种植,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不再挖藕,它们逐渐成为无主的野生状态,自由生长,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2. 写作手法

拟人:第一句“放生鱼鳖逐人来”中的“逐”字,这里鱼鳖主动追逐人,是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显得生动有趣。第二句“无主荷花到处开”,“无主”暗示荷花自由生长,同样有拟人化的意味,表现自然的自在状态。以静写动:水枕能令山俯仰”,这里通过“水枕”(指船上的枕头)的视角,让山峦起伏,使用了视角转换或错觉手法,将静景动态化。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北宋时,杭州西湖被政府定为放生池,禁止捕鱼和私人种植。诗中描绘了鱼鳖因长期受人投喂而变得亲近人类,见到人便追逐觅食;荷花则因无人照料而自然生长,展现出一种野趣。“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这后两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诗人躺在船上,随着船的起伏,远处的山峦仿佛也在俯仰之间;湖面上的微风推动小船飘荡,天上的明月也似乎在徘徊。这种描写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视觉错觉,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对西湖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在自然中的闲适与愉悦。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自然的灵动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豁达的心态。这种乐观与豁达,正是苏轼一生屡遭挫折却始终不改的精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祁《小渚》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