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dōng
lín
zǒng
zhǎng
l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shēng
biàn
便
shì
guǎng
广
cháng
shé
shān
fēi
qīng
jìng
shēn
lái
wàn
qiān
rén

译文

溪流的潺潺声就像是佛的广长舌,山峦的青翠颜色就像是佛的清净法身。夜之间,仿佛听到了无数佛法的偈语,这些深刻的佛法体验,日后该如何向人述说呢?

逐句剖析

"溪声便是广长舌":溪流的潺潺声就像是佛的广长舌,

# 广长舌:又宽又长,伸出来能够覆盖鼻子的舌头。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山色岂非清净身":山峦的青翠颜色就像是佛的清净法身。

# 清净身:即佛教所谓“法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夜之间,仿佛听到了无数佛法的偈语,

# 八万四千:佛经中常用来形容无数之多。

"他日如何举似人":这些深刻的佛法体验,日后该如何向人述说呢?

# 举似人:向人述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东林总长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禅理的领悟和对佛法的赞美。诗中“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将自然之声与佛理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禅意的深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东林总长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游历庐山时,与东林寺的常总禅师讨论了“无情说法”的禅理。这一命题源自唐代禅僧南阳慧忠国师,意指一切无生命之物(如墙壁、瓦砾等)都在演说着佛法,关键在于能否听见。苏轼在与常总禅师的交流中,深受启发,写下此诗表达对禅理的领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托景寓理:诗人将自然景象与禅理相结合,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将溪水的声音比作佛的智慧之舌,山色比作佛的清净法身,生动地表达了禅宗“无情说法”的思想。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实写(如溪声、山色),又有对禅理的虚写(如“八万四千偈”),虚实相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反问:最后一句“他日如何举似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禅理的深奥与难以言传,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点。象征:诗中“溪声”和“山色”象征着佛法的无处不在,体现了禅宗“一切皆佛”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楼钥《晓雾》

下一篇:宋·释永颐《春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