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jiǎ
cuì
mé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lǎo
wēng
shān
xià
yuān
huí
shǒu
zhí
qīng
sōng
sān
wàn
zāi
lǎo
shū
zhī
zài
xiǎo
xuān
lín
shuǐ
wèi
jūn
kāi
shì
kàn
lóng
shé
huó
gèng
tīng
xiāo
xiāo
fēng
āi
biàn
便
gān
táng
tóng
jiǎn
cāng
rán
bái
jiǎ
dài
guī
lái

译文

老翁山脚碧潭水波回旋,我曾亲手栽下三万青松。乡亲收信方知我尚在人间,临水轩窗特为君敞。且看松枝如龙蛇盘活,再闻风雨过隙声声悲怆。当如甘棠树般不受剪伐,苍松白甲静待游子归乡。

逐句剖析

"老翁山下玉渊回":老翁山脚碧潭水波回旋,

# 玉渊回:清澈的泉流环绕。玉渊,指“老翁井”泉。,老翁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苏轼父母和其妻王弗的坟墓皆在此山。

"手植青松三万栽":我曾亲手栽下三万青松。

"父老得书知我在":乡亲收信方知我尚在人间,

"小轩临水为君开":临水轩窗特为君敞。

# 小轩临水为君开:一本作“蓬莱亲手为君开”。小轩:有窗的小屋。开:设置。

"试看一一龙蛇活":且看松枝如龙蛇盘活,

# 龙蛇:形容枝干盘曲。

"更听萧萧风雨哀":再闻风雨过隙声声悲怆。

# 更听:想象中的松涛。

"便与甘棠同不剪":当如甘棠树般不受剪伐,

# 甘棠:作者引用这个故事,说青松当和甘棠一样受到人民的保护。因为预想到贾讷要去那里,所以这样称誉他。

"苍髯白甲待归来":苍松白甲静待游子归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贾讷倅眉》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彼时,苏轼委托即将赴眉州任职的贾讷,帮忙照看父母坟园并问候家乡父老,在诗中倾诉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首联描绘老翁山下玉渊潭畔,诗人亲手栽植三万青松的苍翠画卷;颔联笔锋轻转,通过"父老得书知我在"的书信往来,传递出乡亲"小轩临水为君开"的殷切牵挂;颈联再观虬枝劲节,风雨中青松如龙蛇腾跃,萧萧声里暗含宦海沉浮的沧桑;尾联收束于召公甘棠的典故,既借古喻今暗指诗人德政,更以"苍髯白甲待归来"的苍松意象,将父老倚门望归的身影定格在时光长卷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086年(元祐元年),苏轼担任登州知州,到任仅仅五日,便被调回京师。在这一年里,苏轼仕途顺遂,三次升迁,最终担任翰林学士。此时,贾讷即将前往苏轼的故乡眉州为官,苏轼便作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贾讷倅眉》是苏轼所作的一首关于思乡的七言律诗。彼时贾讷将赴苏轼故乡眉州任职,苏轼借此诗委托他照看父母坟园、问候家乡父老。寥寥数语,体现了对故乡深深的牵挂,拳拳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这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提到了老翁山和青松,这里用了地理符号和象征手法,青松象征坚韧,同时“三万栽”体现了夸张手法,表现数量之多。对比:诗中这句“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中的龙蛇活可能比喻青松的动态,风雨哀则用拟声词和拟人手法,增强画面感,同时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对比。

3. 分段赏析

首联“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如工笔长卷,既勾勒出玉渊潭水萦绕老翁山的自然形胜,又以“手植”二字凸显诗人深耕故土的赤子情怀,三万株青松既是实在的生态景观,更是精神家园的具象化栽种。颔联“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笔锋轻转,“父老得书知我在”化用汉乐府“鱼书”意象,以一纸家书架起游子与故园的时空桥梁;“小轩临水为君开”则如电影特写,将父老倚窗望归的情态定格为永恒期盼的视觉符号。颈联“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试看一一龙蛇活”以动态笔墨写静态青松,虬枝盘曲如龙蛇腾跃,赋予林木以昂然生机;“更听萧萧风雨哀”则调动视听通感,既写自然界风雨穿林的萧瑟声韵,亦暗喻宦海浮沉的苍凉况味。尾联“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便与甘棠同不剪”化用《诗经·甘棠》遗爱之典,将青松与召公德政的甘棠并置,既暗合诗人造福乡梓的政治理想,又以“苍髯白甲”的拟物修辞作结——青松的苍劲枝干既是对诗人白发归客的形象隐喻,更是父老“日暮倚修竹”般执着守候的精神图腾,在植物的人格化书写中完成物我交融的终极诗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郭印《博古斋》

下一篇:宋·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