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明秋月":清澈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
#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渌水:即绿水,清澈的水。
"南湖采白蘋":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苹。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南湖:即洞庭湖。
"荷花娇欲语":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欲语还休,
#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荡舟人":让人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
# 荡舟人:划船采蘋之女子。,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南湖绿水、秋月、采苹女子、娇艳荷花等景象,展现出一幅无肃杀萧条之感,而是生气勃勃、胜似春日的南方秋景图,表达了诗人愉悦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荷花娇欲语”,将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即将开口说话的少女,荷花的清秀妩媚、纯净娇柔如同白璧无瑕的少女,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姿态,也象征着诗中少女情窦初开的年龄特征。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渌水、秋月、南湖、白蘋、荷花等景色,“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展现静谧空旷的环境,衬托出采苹女子的孤独寂寥;“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借荷花之景,抒发女子因景触发的情思、怀春与惆怅,使情感表达含蓄委婉。
3. 分段赏析
首句“渌水明秋月”,“明”字为诗眼,生动地写出了在皎洁月光映照下,碧波荡漾的水面更加明亮的景象,描绘出静谧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次句“南湖采白苹”,以简洁的记叙,点明地点和人物活动,自然流畅。第三句“荷花娇欲语”,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荷花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荷花的娇艳动人,同时象征着少女的青春活力与情窦初开。末句“愁杀荡舟人”,直抒采女子触景生情后的孤独寂寞与惆怅,诗人未明说女子愁绪的具体缘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向往思念等复杂情感。
# 首句先叙时景,见水月入秋,愈臻清澈,盖为泛舟点染。二句设为采蘋,以寄秋意,起下荡舟之人。三句本为采蘋而见荷花、系从劳面烘托;荷花又娇如欲语,系从生情。四句“愁杀”二字,所谓如顺流之舟矣。“荡舟人”对上“荷花”、“愁杀”对上“娇欲语”。此盖心有所属,情不能已,而有所托也。
唐皎然《诗式》
# 《渌水》,本琴曲名。太白袭用其题,以写所见,其实则《采菱》、《采莲》之遗意也。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逸调。末句非有轶思,特妒花之艳耳。
清高宗敕《唐宋诗醇》
# “愁杀”两字,反复读之,通首俱摄入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少陵“春云春来洞庭阔,白蘋愁负白头人”、太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风神摇漾,一语百情。李、杜洵敌手也。
清马位《秋窗随笔》
# 采蘋而忽见荷花之娇艳,因转而为愁,盖妒其艳也。
清刘豹君《唐诗合选详解》
#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翼云云:荷花娇艳迷人,因转而为愁,情不自持。盖有所托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上一篇:唐·李忱《吊白居易》
下一篇: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