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jiāng
nán
shū
hòu
dōng
zuò
chūn
hán
bīng
xuě
fāng
yuǎn
jiāo
chī
shǐ
lán
wèi
fáng
cǎo
绿
xiān
kǒng
lǐng
méi
cán
zhōng
yuán
niàn
diāo
qiú
jǐn
ān

译文

江南的气候与众不同,冬雨飘落却像春天的寒意般缠绵。冰雪消融的日子还远未到来,芭蕉叶制的衣物却已显单薄。溪畔青草依旧翠绿无碍,但担心山岭上的梅花已过早凋零。忽然怀念起中原的寒冬,那时定是身披貂裘、跨坐锦鞍的凛冽景象。

逐句剖析

"江南殊气候":江南的气候与众不同,

"冬雨作春寒":冬雨飘落却像春天的寒意般缠绵。

"冰雪期方远":冰雪消融的日子还远未到来,

"蕉絺意始阑":芭蕉叶制的衣物却已显单薄。

"未妨溪草绿":溪畔青草依旧翠绿无碍,

"先恐岭梅残":但担心山岭上的梅花已过早凋零。

"忽发中原念":忽然怀念起中原的寒冬,

"貂裘据锦鞍":那时定是身披貂裘、跨坐锦鞍的凛冽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雨》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诗人点明江南的气候特点,冬雨带来了春天的寒意。颔联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江南冬天的景象,冰雪的季节还遥远,但蕉絺花已经凋谢。颈联诗人通过对溪草和岭梅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尾联诗人突然涌起对中原的思念,仿佛看到自己穿着貂裘,骑着锦鞍。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通过对江南冬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和对中原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江南殊气候,冬雨作春寒。”诗人开篇点明江南的气候与众不同,冬日的雨水带来了春天般的寒冷。这里的“殊气候”突出了江南地区冬季的特殊性,而“冬雨作春寒”则形象地描绘了冬雨带来的寒意,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冰雪期方远,蕉絺意始阑。”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江南冬日的景象。“冰雪期方远”表明虽然冬季已至,但冰雪的季节还很遥远,暗示了江南气候的温和。“蕉絺意始阑”则描绘了蕉絺(一种细葛布)的意境开始消退,暗示着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临近。颈联:“未妨溪草绿,先恐岭梅残。”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观察。“未妨溪草绿”描绘了溪边的草依然翠绿,生机勃勃。“先恐岭梅残”则表达了诗人对岭上梅花凋谢的担忧,梅花作为冬日的象征,其凋谢预示着季节的更替。尾联:“忽发中原念,貂裘据锦鞍。”诗人以“忽发中原念”表达了对中原地区的思念之情。“貂裘据锦鞍”则描绘了一幅身着貂裘、骑着锦鞍骏马的形象,象征着诗人对中原地区繁华景象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下一篇:宋·詹初《田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