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楼台":月夜下的楼阁,
"秋香院宇":飘满秋天香味的院落,
"笑吟吟地人来去":欢笑快乐的人们来来去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是哪个人秋天一到就悲伤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当年的宋玉就悲伤到这样。
# 如许:如此。,宋玉:战国时楚国的著名诗人,屈原的学生,其代表作《九辩》有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随分杯盘":吃饭喝酒要随其自然,
# 随分:随意,任意。宋·李清照《鹧鸪天》词:“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等闲歌舞":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般。
# 等闲:平常,普通。
"问他有甚堪悲处":问他有什么可以悲伤之处?
# 甚堪:什么可以。
"思量却也有悲时":细细想想却也有悲伤的时候:
# 思量:细细想想。
"重阳节近多风雨":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
# 重阳节近多风雨:重阳句: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满城风雨近重阳》条:黄州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日:“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闻者笑其迂阔。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也是一首节令词。这首词上阕描绘了在篆冈良宵小酌的惬意场景,辛弃疾沉醉于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看人们往来欢笑,尽是悠然。下阕笔锋一转,点明人若能恬然处世,秋日亦有别样欢乐,秋意不足为悲,后半部分看似豁达,实则潜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牢骚。词人巧妙借助时节更迭,不动声色地抒发对现实的深沉喟叹,行文气度沉稳,笔法曲折有致,还化用前人诗句,辞意委婉含蓄,将自己恬淡闲适背后、对生活的复杂感悟悄然展露。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当年宋玉悲如许”一句,借宋玉悲秋的典故,来反拨自己对秋天的看法。宋玉是古代文人中悲秋的典型,辛弃疾在这里提到他,是为了表明自己不像宋玉那样悲秋,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心境,同时也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全词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词人身处江湖、心忧庙堂的忧国忧民之心。双关:“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还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势,担心金兵于秋高马肥之时前来进攻。铺垫:上片通过描绘"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的明丽秋景和"笑吟吟地人来去"的宴饮场景,层层渲染秋日的宜人氛围,为后文否定宋玉式悲秋蓄势;下片"随分杯盘,等闲歌舞"进一步强化乐秋基调,直至结尾"重阳节近多风雨"才突然转折,形成情感上的强烈反差,使政治隐忧的揭示更具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公元1190年(绍熙元年庚戌)8月17日夜,在上饶带湖别墅的篆冈之地,一场便宴正悄然进行,辛弃疾就在这吟赏秋月的席间,即兴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片,着力描绘带湖秋夜那如诗如画的幽美景致,让人不禁沉醉于秋色的可爱,进而反思古人逢秋悲戚是否太过矫情。开篇“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两句对仗工整、清丽脱俗,将篆冈的清凉幽静展露无遗:秋月的银辉倾洒,照亮了树木环绕、影影绰绰的楼台;庭院之中,秋花绽放,馥郁香气四溢飘散。紧接着“笑吟吟地人来去”一句,笔锋一转,聚焦于景中的人物,手法极为精妙,整句除却一个名词“人”,其余皆为动词、副词,再佐以一个结构助词“地”,瞬间将人物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那满溢的欢乐之情仿佛要溢出纸面。如此醉人的秋景,让辛弃疾和宾客们心旷神怡,也促使他心生疑惑:为何古往今来,总有那么些人,一入秋便陷入悲悲戚戚的情绪泥沼?像当年宋玉,在《九辩》中写下诸多诸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之句,究竟所为何事?上片末尾两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以设问的形式,直截了当地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柔弱姿态。实际上,宋玉之悲秋有其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作为依托,辛弃疾此处不过是借宋玉来指代历来悲秋的文人墨客,借此为自己的抒情增添笔力,是对古事的灵活化用。从这两句的表意来看,似乎悲秋全然是无病呻吟,唯有敞开心扉、尽情吟赏秋色,才是明智之举,读者初读至此,大都会顺着作者营造的这种表面逻辑与语调,展开联想、深入思考。然而,这并非辛弃疾的真正意图!待读到下片,才惊觉他最终是要为悲秋正名。只不过,他所悲的“秋”,早已超脱传统文人单纯感慨时序更迭、个人身世飘零的范畴,而是暗暗寄托了深刻的政治寓意。换头三句“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依旧延续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将秋天描绘得愈发令人留恋不舍。秋夜之中,不单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景,还有诸多乐事:可以随心随性地小酌几杯,自由自在地欣赏歌舞,这般情境,还有什么值得哀伤之处呢?就这样,在上片发出“是谁秋到便凄凉”的疑问之后,辛弃疾在下片再度强化,抛出一个意思更为显豁的反问,将自己内心原本想要肯定的东西,硬生生地推至否定的悬崖边缘。直至文末两句“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陡然发力,如同一记重磅反转,彻底颠覆了前文长篇累牍渲染“不必悲”“有甚悲”等论调,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豪杰辛弃疾也在暗自悲秋。而他悲秋的根由是,重阳节日益临近,那凛冽凄冷的风风雨雨,恐将破坏人们现有的幸福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此句,巧妙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的名句,恰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笔下的“风雨”,意蕴双关,既指代自然界的风雨变幻,更隐喻当时波谲云诡、险恶万分的政治形势。彼时,稼轩作此词之际,国势衰微,国运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且北方敌军向来有在秋高马肥之时南侵的惯例,就拿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来说,金主完颜亮亲率三十二路军挥师攻宋,战事正是在9月拉开帷幕,稼轩在《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中也曾留下“胡骑猎清秋”的警示之句。有鉴于惨痛的历史教训,闲居带湖的辛弃疾虽远离朝堂,却始终密切关注政坛风云变幻,又怎会忽略边塞的危急局势?因而,这首词实则饱含着他对当下政局的深切忧虑。全词凭借对时节变化的细腻描写,折射出对现实生活的深沉喟叹,行文气度沉稳从容;采用欲擒故纵之法,文法迂回曲折、变幻莫测;巧妙援引前人诗句,表意含蓄委婉;又通过比兴等修辞手法,不动声色地寄托政治感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细品此词,实则蕴含着辛弃疾对所处时代政局的深深隐忧。他以笔为刃,借由时节更迭的细腻描摹,将对现实生活的万千感慨委婉道出。词间气度沉稳从容,不见丝毫躁急,宛如一位洞若观火的智者,默默审视着世间万象。其行文架构更是精妙绝伦,采用欲擒故纵之策,先在上片营造出秋夜悠然、不必悲秋的氛围,以否定历来文人的孱弱悲秋情,引得读者信以为真;下片却峰回路转,笔锋陡然一转,道出“思量却也有悲时”,推翻前文,文法曲折多变,如蜿蜒山路,引人步步深入,方觉其中深意。同时,辛弃疾巧妙化用前人诗句,如“重阳节近多风雨”,化用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却又赋予新的内涵,一语双关,既写自然风雨,又暗喻政治风雨,辞意含蓄蕴藉,不着痕迹地将政治寄托融入其中。再佐以比兴手法,借秋景之变、重阳风雨等意象,含蓄而深沉地抒发内心对政局的忧虑,宛如弦外之音,余味无穷,让人在欣赏词之美感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词人心中激起的波澜。
# 后半篇更佳。
明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
# 郁勃以蕴藉出之。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