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尽愁云":雨后,漫天的愁云被风吹散,
"素娥临夜新梳洗":明月露出姣好的月容,就像嫦娥刚刚沐浴梳洗般。
# 素娥:以月宫仙女“素娥”代指月亮。
"暗尘不起":尽管街上车水马龙,却没有扬起半点尘埃。
"酥润凌波地":在光润如如酥的大地上,往来着身姿轻盈的美丽女子。
# 凌波地:是靓装舞女行经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态,后来借指步履轻盈的女子。
"辇路重来":如今又生回到京都,
# 辇路:帝王车驾经行之路,这里指京城繁华的大街。
"彷佛灯前事":当年赏灯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
# 灯前事:即赏灯往事。,彷佛:一作仿佛。
"情如水":她的柔情似水。
"小楼熏被":独自回到小楼里,薰香拥被独自睡去。
# 熏:一作薰。
"春梦笙歌里":进入温馨的春梦,梦里恍惚听到笙歌乐音。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词牌为《点绛唇》。描绘了试灯夜初晴的景色,以及词人重游故地的所见所感,营造出一种清幽、怅惘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赏灯情事的怀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淡淡忧愁。借试灯夜的景象,写出了怀旧伤今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诗句,经变化、增益,贴合都城灯夜雨后天街湿润、洁净且热闹的光景。联想:下片“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词人故地重游,因眼前景象似曾相识,联想触发,忆起往昔春衫年少、赏灯时月色灯光交映、箫鼓舞队绵延的场景,由当下之景关联过往记忆,还隐含物是人非的落寞感慨,将场景与情感借联想交融。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始的“卷尽”两句,描绘了试灯之日逢雨,至夜时雨歇云散,天空澄澈,明月高悬的景象。词人以月宫仙女“素娥”指代月亮,用“新梳洗”来形容月色的明澈洁净,这一比拟自然巧妙,不仅勾勒出月亮的美好姿态,还巧妙带出“雨后”的情境。此为对天上景致的描写。“暗尘”两句则着眼于地上,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的诗句,又融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的意境,生动地刻画了天街月夜热闹的歌舞场景。值得一提的是,上片虽未直接出现“雨”“灯”“人”等字,但读者却能从中感受到灯月交相辉映,地面润泽干净,舞女歌姬、赏灯士女往来不绝的画面。这充分彰显了吴文英在语言运用上的深厚造诣和独特风格,比如他善用代字,以“素娥”代指月亮,还擅长化用前人诗句。下片则紧密围绕词人的回忆与联想展开,借此抒发情感,反映出其内心不平静、“拗怒”的心理状态。“辇路”两句,写词人重游故地,陷入往昔的回忆。“重来”表明词人对眼前景象似曾相识,进而引发联想,“仿佛”二字精准地描摹出他触景生情、眷恋旧情的心境。回想赏灯之时,自己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同样是在这样的夜晚,月色与灯光相互映照,箫鼓阵阵,舞队绵延数里。此句中隐隐蕴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尽管景物依旧,可词人的心境已从当初的欢喜转变为如今的落寞。末尾三句,将往事比作如烟飘散,柔情恰似流水潺潺。明月与华灯依旧,却不见昔日之人,自己满怀的深情与凄凉心事,无人可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记录灯市夜游。雨后月亮升起,用嫦娥梳洗完毕的姿态来描摹月色,文字极为巧妙。下片回望昔日同游,辇道上的笙歌乐声,好似还在梦境中回荡,如今与往昔的繁华场景,都隐没在似梨花云般的朦胧空渺之中,词的意境是在空灵中着力刻画的。
# 起稍平,换头见拗怒,“情如水”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
近代谭献《谭评词辨》
# 此词亦纪灯市之游。雨后月出,以素娥梳洗状之,语殊妍妙。下阕回首前游,辇路笙歌,犹闻梦里,今昔繁花之境,皆在梨云漠漠中,词境在空际描写。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赏灯之感。起言云散月明,次言天街无尘,皆雨后景色,换头,陡入旧情,想到当年灯市之景。“情如”三句,抚今思昔,无限感伤,而琢句之俊丽,似齐梁乐府。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