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上层楼":独自上层高楼,
"楼外青山远":极目远望,青山在远方若隐若现。
"望到斜阳欲尽时":望到夕阳要坠落的时候,
# 斜阳欲尽:直望到残阳余晖即将完全消失的时候。,到:一作以。
"不见西飞雁":还是看不见鸿雁飞来传音信。
# 西飞雁:从西边飞回之雁(相传雁足能传书)。
"独自下层楼":独自走下高楼,
"楼下蛩声怨":楼下的蟋蟀发出凄怨之声。
# 蛩:蟋蟀。
"待到黄昏月上时":待到明月高悬时,
# 上:悬挂。
"依旧柔肠断":仍然愁思肠断。
# 柔肠:女子的情怀。
南宋词人
程垓(1133?~?),南宋词人。字正伯,号书舟,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正辅之孙。以词名当世,其词多写羁旅行役、离愁别绪,情意凄婉,长调工丽潇洒。代表作品有《满庭芳》《摸鱼儿》《酷相思》等。著有《书舟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卜算子》词,以闺怨为主题。这首词以细腻深挚的情感表达见长,通过层次分明的心理描摹,生动展现了主人公情感演变的完整轨迹:从最初的殷切期盼,到后续的深切失望,再到内心涌动的凄切哀怨,直至最终陷入柔肠寸断的悲戚境地。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青山远”以远山绵邈的视觉画面,暗示主人公极目远眺却无所得的怅惘,凸显孤独感;“蛩声怨”借蟋蟀哀鸣的听觉意象,将环境声响与人物内心的幽怨相融合,以物哀之声烘托愁绪,触景生情。
3. 分段赏析
程垓的《卜算子》一词以情感表达为核心,通过时间推移展现主人公情感的层次变化。其盼望之情随日影移动渐次转为失落,情绪由平静转为激荡,从沉默无言发展到凄切哀怨,最终达到柔肠寸断的境地。全篇采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在徘徊往复的叙述中始终保留情感表达的含蓄性,然作者欲诉之意与所表之情皆可于字里行间领会。词的上片聚焦白昼登楼远眺的场景。主人公独上高楼以图极目远望,视线所及唯有青山延展天际。“远”字既指山峦的物理距离,更暗含目力所穷的怅惘,此境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境相通。显然,眺望对象并非自然景物,而是期待中的“人”。然而直至夕阳西沉,暮色模糊了视线,仍不见所盼之人的踪迹,亦无只言片语的音讯。此处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不见西飞雁”暗示期待的书信未曾抵达。正如《诗经》所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当暮归的自然规律与人事归期形成对照,主人公望眼欲穿、情真意切的焦灼便自然流露于词句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期盼并未导向心灰意冷的结局。下片则描写夜幕降临后的持续守候。当暮色浸染高楼,主人公再度步下层楼,在庭院中逡巡等待。寂寂庭院中唯有蟋蟀声如泣如诉,这凄切的虫鸣既强化了环境氛围,又暗含主人公内心的幽怨。至此,情感表露由隐忍转为直诉“怨”意。整日登楼远眺与夤( yín)夜庭院徘徊构成完整的时间链条,未见归人的现实使期盼逐渐凝结为深重的怨怼。词末两句聚焦黄昏月升时分——这本是恋人相约的良辰,主人公却依旧形单影只徘徊庭下,不见所待之人。一个“依旧”既暗示往日期盼的循环往复,又揭示出思念的执着与失望的累积。女主人公情感的浓度,正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等待得以具象呈现。全词以“人在他乡”与“家中盼归”的双向视角,勾勒出思念随时间推移而递增的情感轨迹。从白昼登楼到夤夜徘徊,从期待到失落直至柔肠寸断,完整呈现了思念的时空维度。结合“柔肠”意象与绵长柔情,可推知主人公应为思妇形象,其思念对象当属远行的丈夫。此词虽仅叙写楼上楼下的空间转换,却通过精准的心理描摹获得强烈艺术感染力。作者深谙盼望者的行为逻辑:白昼登高符合“望郎上青楼”(南朝民歌)的心理期待,正如梁元帝《荡妇思秋赋》“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的意境;而夜晚徘徊则合乎“玉阶空伫立”(李白诗)的行为模式。若固守楼阁则失却生活真实,这与姚令威《忆王孙》“楼上情人听马嘶”的私会情境迥异,亦不同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的寡居心境。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既保持语言质朴,又达成情感的真实传达,这正是词作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 与刘克庄《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一作相似,亦可备一体。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