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ě
huā
·
·
shàng
yuán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3
fēng
xiāo
yàn
hóng
lián
huā
shì
guāng
xiāng
shè
guì
huá
liú
xiān
yún
sàn
gěng
gěng
é
xià
cháng
dàn
kàn
chǔ
xiān
yāo
xiāo
xuān
rén
yǐng
cēn
mǎn
piāo
xiāng
shè
yīn
niàn
chéng
fàng
wàng
qiān
mén
zhòu
xiào
yóu
diàn
chē
luó
xiāng
féng
chù
yǒu
àn
chén
suí
nián
guāng
shì
wéi
zhǐ
jiàn
jiù
qíng
shuāi
xiè
qīng
lòu
fēi
gài
guī
lái
cóng
xiū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的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逐句剖析

"风销焰蜡":蜡烛在风中燃烧,

# 焰蜡:燃着的蜡烛。一作绛蜡。

"露浥红莲":夜露浸湿了花灯,

#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一作“烘炉”。,浥:沾湿。

"花市光相射":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桂华流瓦":皎洁月光照着屋瓦。

#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纤云散、":淡淡的云层散去、

"耿耿素娥欲下":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 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

"衣裳淡雅":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

"看楚女、":南国的少女、

"纤腰一把":个个都细腰如掐。

"箫鼓喧":大街小巷箫鼓喧腾,

"人影参差":人影攒动,

# 参差:散乱不齐貌。

"满路飘香麝":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因念都城放夜":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

#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望千门如昼":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嬉笑游冶":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

"钿车罗帕":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相逢处、":有缘相逢的地方、

"自有暗尘随马":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年光是也":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

"唯只见、":只是我、

"旧情衰谢":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清漏移":钟漏轻移时间不早,

"飞盖归来":赶快乘车回去吧,

# 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从舞休歌罢":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解语花·上元》是北宋词人周邦彦创作的节序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羁旅之思。上阕聚焦元宵良辰,以璀璨灯火与明月相映衬的瑰丽画面,勾勒出京城元夕盛况中歌妓云集的游赏场景,营造出奇幻迷离的意境;下阕转写异乡漂泊,追忆往昔帝都“千门一昼”的狂欢盛景,以“旧情衰谢”的怅惘心绪,暗含了词人身处困顿的失意之叹。全篇构思别出心裁,语言凝练隽永,在工丽婉约的笔触中寄寓着深沉的人生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该词创作背景的学术争议,历来存在不同观点。清代学者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提出“荆南创作说”,认为此词与《齐天乐》当属同期作品;现代学者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主张系周邦彦任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州期间(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所作。虽两说皆未发现文献确证,但结合词作文本分析可见两点核心依据:其一,无论荆南或明州时期,创作背景均属作者任职地方时对汴京节庆风物的追忆;其二,词中“旧情衰谢”的感怀语句,明确指向作者晚年心境,可视为其创作阶段后期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长调慢词,也是一首节令风俗诗。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以元宵佳节为时空坐标,通过“星桥火树”“宝马雕车”等璀璨意象,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上元夜灯火如昼、歌舞升平的盛世图景;借“暗尘随马”“暗香盈袖”等细腻笔触,营造出繁华与孤寂交织的感官世界。词人以游子视角穿行于喧阗人群,在“千门罗绮”的华美表象下,暗藏“客里情怀”的羁旅之愁,更以“年光是也”的喟叹,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历史时间洪流,既展现了宋代都市文明的审美高度,又体现了婉约词人“秾丽其表,沉郁其里”的艺术特质,在节令欢歌中寄寓着深沉的人生感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露浥红莲”在实景(花灯)与虚境(清露)间切换,形成光影交叠效果。用典:”桂华流瓦“化用月中有桂树的神话传说(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暗含月中桂香意象。”耿耿素娥欲下“:借嫦娥翩然下凡的想象,将月光拟作月宫仙子降临人间,呼应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的意境。烘托:”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以楚地女子纤细腰身(典出《韩非子》”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烘托观灯女子的窈窕姿态,与”素娥“形成仙凡对照。

3. 分段赏析

上片:元宵盛景的虚实交响​​。开篇三句以“风销焰蜡”破题,形成“扫”与“生”的张力。前两句实写烛炬渐残的物理消逝,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陡然上扬,展现灯火流转不息的生命力。谭献“以扫为生”之评在此得到印证:蜡炬的消耗反衬出节庆的永恒,正如孟浩然“花落知多少”不碍春色无边。第二句“露浥红莲”更显匠心——莲花灯在烛光中幻出沾露的清丽,虚实相生间既摹写灯市繁华,又暗含新春萌蘖的生机。这种“扫中有生”的手法,较之单纯描绘灯火星河更具层次。“桂华流瓦”三句突破传统咏月套路。“桂华”代月暗藏玄机:既取月中桂树的典故,又为“素娥欲下”埋下伏笔。王国维质疑“桂华”代字,实则此处“香雾”意象与杜甫“香雾云鬟”异曲同工——月光因嫦娥仙子的虚拟存在而具象化,虚实交织间完成从物理空间到诗意空间的转换。“纤云散”如幕布轻启,最终引出仙姿欲降的视觉高潮,较之直白的“月华”更富想象张力。下片:今昔对照的时空折叠​​。“衣裳淡雅”转入人间视角,楚女形象与素娥形成虚实映照。“萧鼓喧”写实场景中暗含“闹中取静”的审美距离,“满路飘香麝”既是嗅觉实录,又为“暗尘随马”的联想预留空间。此处叙事存在双重解读:既可视为人间佳丽引发月宫联想,亦可解作嫦娥拟喻人间淑女,仙凡界限在朦胧夜色中消弭。“因念”领起的回忆段落构成时空蒙太奇。周邦彦将苏味道“暗尘随马”的客观描写转化为私密记忆:钿车罗帕的邂逅场景暗含“跟踪”的暧昧情愫,较之柳永直露的“香径绝缨”更显含蓄。这种情感投射在“年光是也”处陡转,旧情衰谢的怅惘与“清漏移”的时光流逝形成双重叹惋。结尾“飞盖归来”的避世姿态,与上片“火树银花”形成环形结构,恰如《满庭芳》“歌筵畔,先安簟枕”的余韵绵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在咏节序中寄寓身世之感,既承北宋元宵词“铺叙展衍”的传统,又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思维突破窠臼,恰如王国维所言“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其深婉含蓄处更近词体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因“元宵”而抚今追昔,分前后段赋之,笔势流转,一往情深。张文潜序贺方回词,谓其“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论者谓深得贺词之妙,余谓此词亦然。

近代浙江省图书馆原监督(即馆长)俞陛云《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珦《开襟》

下一篇:宋·陆游《观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