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销焰蜡":蜡烛在风中燃烧,
# 焰蜡:燃着的蜡烛。一作绛蜡。
"露浥红莲":夜露浸湿了花灯,
#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一作“烘炉”。,浥:沾湿。
"花市光相射":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桂华流瓦":皎洁月光照着屋瓦。
#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纤云散、":淡淡的云层散去、
"耿耿素娥欲下":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 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
"衣裳淡雅":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
"看楚女、":南国的少女、
"纤腰一把":个个都细腰如掐。
"箫鼓喧":大街小巷箫鼓喧腾,
"人影参差":人影攒动,
# 参差:散乱不齐貌。
"满路飘香麝":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因念都城放夜":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
#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望千门如昼":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嬉笑游冶":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
"钿车罗帕":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相逢处、":有缘相逢的地方、
"自有暗尘随马":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年光是也":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
"唯只见、":只是我、
"旧情衰谢":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清漏移":钟漏轻移时间不早,
"飞盖归来":赶快乘车回去吧,
# 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从舞休歌罢":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中的长调慢词,也是一首节令风俗诗。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以元宵佳节为时空坐标,通过“星桥火树”“宝马雕车”等璀璨意象,描绘了宋代都城汴京上元夜灯火如昼、歌舞升平的盛世图景;借“暗尘随马”“暗香盈袖”等细腻笔触,营造出繁华与孤寂交织的感官世界。词人以游子视角穿行于喧阗人群,在“千门罗绮”的华美表象下,暗藏“客里情怀”的羁旅之愁,更以“年光是也”的喟叹,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历史时间洪流,既展现了宋代都市文明的审美高度,又体现了婉约词人“秾丽其表,沉郁其里”的艺术特质,在节令欢歌中寄寓着深沉的人生感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露浥红莲”在实景(花灯)与虚境(清露)间切换,形成光影交叠效果。用典:”桂华流瓦“化用月中有桂树的神话传说(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暗含月中桂香意象。”耿耿素娥欲下“:借嫦娥翩然下凡的想象,将月光拟作月宫仙子降临人间,呼应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的意境。烘托:”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以楚地女子纤细腰身(典出《韩非子》”楚灵王好细腰“)的典故,烘托观灯女子的窈窕姿态,与”素娥“形成仙凡对照。
3. 分段赏析
上片:元宵盛景的虚实交响。开篇三句以“风销焰蜡”破题,形成“扫”与“生”的张力。前两句实写烛炬渐残的物理消逝,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陡然上扬,展现灯火流转不息的生命力。谭献“以扫为生”之评在此得到印证:蜡炬的消耗反衬出节庆的永恒,正如孟浩然“花落知多少”不碍春色无边。第二句“露浥红莲”更显匠心——莲花灯在烛光中幻出沾露的清丽,虚实相生间既摹写灯市繁华,又暗含新春萌蘖的生机。这种“扫中有生”的手法,较之单纯描绘灯火星河更具层次。“桂华流瓦”三句突破传统咏月套路。“桂华”代月暗藏玄机:既取月中桂树的典故,又为“素娥欲下”埋下伏笔。王国维质疑“桂华”代字,实则此处“香雾”意象与杜甫“香雾云鬟”异曲同工——月光因嫦娥仙子的虚拟存在而具象化,虚实交织间完成从物理空间到诗意空间的转换。“纤云散”如幕布轻启,最终引出仙姿欲降的视觉高潮,较之直白的“月华”更富想象张力。下片:今昔对照的时空折叠。“衣裳淡雅”转入人间视角,楚女形象与素娥形成虚实映照。“萧鼓喧”写实场景中暗含“闹中取静”的审美距离,“满路飘香麝”既是嗅觉实录,又为“暗尘随马”的联想预留空间。此处叙事存在双重解读:既可视为人间佳丽引发月宫联想,亦可解作嫦娥拟喻人间淑女,仙凡界限在朦胧夜色中消弭。“因念”领起的回忆段落构成时空蒙太奇。周邦彦将苏味道“暗尘随马”的客观描写转化为私密记忆:钿车罗帕的邂逅场景暗含“跟踪”的暧昧情愫,较之柳永直露的“香径绝缨”更显含蓄。这种情感投射在“年光是也”处陡转,旧情衰谢的怅惘与“清漏移”的时光流逝形成双重叹惋。结尾“飞盖归来”的避世姿态,与上片“火树银花”形成环形结构,恰如《满庭芳》“歌筵畔,先安簟枕”的余韵绵长。
4. 作品点评
此词在咏节序中寄寓身世之感,既承北宋元宵词“铺叙展衍”的传统,又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思维突破窠臼,恰如王国维所言“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其深婉含蓄处更近词体本质。
# 词因“元宵”而抚今追昔,分前后段赋之,笔势流转,一往情深。张文潜序贺方回词,谓其“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论者谓深得贺词之妙,余谓此词亦然。
近代浙江省图书馆原监督(即馆长)俞陛云《宋词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