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云笼晓":清晨蓝云笼罩,
"玉树悬秋":秋日玉树挂枝,
"交加金钏霞枝":金钏和霞枝交相辉映。
# 金钏:一种金手镯。
"人起昭阳":宫女从昭阳宫起身,
# 昭阳:皇宫名,这里泛指皇宫。
"禁寒粉粟生肌":清寒中,桂花如粉粟般凝于枝头,好似肌肤生寒。
"浓香最无著处":浓郁的香气无处寄托,
"渐冷香、":渐随冷冽的风露、
"风露成霏":化作霏微的香雾弥漫。
"绣茵展":我展开如绣的草茵,
"怕空阶惊坠":生怕空阶上桂花惊坠,
"化作萤飞":化作流萤飞去。
"三十六宫愁重":三十六宫愁云密布,
# 三十六宫:言宫宇之多,这里借指月中广寒宫。
"问谁持金锸":问谁能持金锸,
# 锸:即锹也,系插地起土的农具。
"和月都移":把愁绪和月光一起移走。
"掣锁西厢":西厢的门锁被拉开,
"清尊素手重携":清酒素手再次相携。
"秋来鬓华多少":秋天到来,鬓发增添了多少白丝,
# 鬓华:花白的鬓发。
"任乌纱、":任凭乌纱帽、
"醉压花低":压低花枝。
"正摇落":正是落叶时节,
# 摇落:凋残,零落。
"叹淹留、":叹息停留在此、
"客又未归":客人还未归来。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怀人词。词中描绘了桂花蓝云笼晓、金枝飘香之态,以及词人对花惊坠的怜惜,通过想象与回忆,表达了秋鬓染霜、羁旅未归的愁绪,寄托了对爱姬的深切怀念。
2. 写作手法
拟人:“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两句,词人将桂花树拟人化,赋予其鲜活的人的姿态与情感。在词句中,桂花树仿若一位清晨从昭阳宫缓缓走出的贵妃,秋风乍起,“禁寒”的她浑身生出了粉红色的粟粒——金桂花。这般拟人,巧妙贴合了桂花柔美娇小的形态,同时,“昭阳”所指代的皇宫背景,又为桂花增添了华贵的气韵,使其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用典:“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巧用《飞燕外传》典故。原典中赵飞燕居昭阳宫,露立无风时“体舒无疹粟”。作者反用其意,将桂花树比作晨起的宫中贵妃,以“禁寒”呼应原典情境,用“粉粟生肌”逆向化用“无疹粟”特质,借昭阳宫的华贵意象,将桂树与宫廷人物关联,以“寒”与“粟”的因果逻辑类比桂花秋寒中绽放的形态,既贴合其色形特征,又融入宫廷典雅感,通过典故创新运用,赋予桂树华贵气质,融合典故与物象,增添词境底蕴。想象:“三十六宫愁重,问谁持金锸,和月都移”展开奇幻想象,由地上桂树联想到月中嫦娥的孤寂,设想用“金锸”移来月中桂树与月宫,突破现实局限,以浪漫奇想寄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孤独情境的悲悯。
3. 分段赏析
上片:“蓝云笼晓,玉树悬秋,交加金钏霞枝”三句是描写清晨桂花景象的远景。“蓝云笼晓”生动描绘出清晨天空被蔚蓝云雾笼罩的朦胧之态,“玉树悬秋”以“玉树”喻桂树,凸显其在秋日里的挺拔,“交加金钏霞枝”则将重重叠叠的桂花比作串串金钏与绚丽霞枝,用形象比喻展现桂花的繁茂艳丽。“人起昭阳,禁寒粉粟生肌”两句,以树拟人。“昭阳”泛指皇宫,词人将桂花树比作清晨从皇宫走出的贵妃,因晨风侵袭,浑身生出如“粉粟”般的金桂花,反用《飞燕外传》典故,赋予桂花华贵柔美的神韵。“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两句着重描写桂花香气与命运。先写桂花香气浓郁得仿佛无处可藏,接着点明随着天气转冷,即便香气仍在,桂花却将如霏霏雨雪般飘落,“渐”字暗示时光流逝中桂花命运的转变,为惜花之情作铺垫。“绣茵展,怕空阶惊坠,化作萤飞”三句承接上文,抒发惜花之情。绿茵如毯的草坪铺展,好似生怕桂花坠落在空阶被践踏,又担心它如萤火虫般消逝不见,“怕”字直白地传递出对桂花凋零的怜惜与担忧,想象奇巧。下片:“三十六宫愁重,问谁持金锸,和月都移”三句充满浪漫奇幻的想象。“三十六宫”极言宫宇众多,词人由眼前桂树联想到月中广寒仙宫,猜测嫦娥孤单寂寞、愁怨深重,进而发问“谁持金锸移桂树与月宫”,体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者的悲悯。“掣锁西厢,清尊素手重携”两句延续想象场景。词人幻想若将月中桂树移至西厢,嫦娥便会亲自持盏,与自己共饮美酒,“掣锁”“重携”两个动作,生动勾勒出渴望与美好相伴的急切心情。“秋来鬓华多少,任乌纱、醉压花低”两句回归现实,描写自身状态。“秋来鬓华”感叹岁月流逝,白发渐生,“任乌纱、醉压花低”描绘出独饮醉酒、醉眼朦胧观花的模样,乌纱与白发相互映衬,既含岁月迟暮之感,又有借酒消愁的无奈。“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两句直抒胸臆。写桂花纷纷凋零之时,词人感叹自己长久漂泊在外,未能归家,将惜花之情与羁旅愁思融为一体,一个“叹”字,饱含客居异乡的孤寂和对归乡的深切期盼,情感苍凉。
上一篇:宋·陶弼《邕州》
下一篇:宋·成郎中《催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