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簪花不自羞":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
# 羞:难为情。,簪花:在头上插花、戴花。
"花应羞上老人头":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 羞:难为情。
"醉归扶路人应笑":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
# 扶:搀扶。
"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 半上钩:帘子全部卷起来。,珠帘:珍珠缀成的帘子。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吉祥寺赏牡丹》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语言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官民同乐的和谐氛围,同时也体现了牡丹之盛与赏花之乐。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写自己年老簪花却不觉得难为情,而从花的角度说,花应该会为插在老人头上而害羞。这种写法赋予了花以人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幽默与豁达。两个“羞”字相映成趣,既表现了诗人的自嘲与不羁,又增添了诗句的情趣。夸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一句中,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自己赏花后醉酒归来的情景。他并没有直接描述自己醉酒的程度,而是通过“扶路”和“路人笑”等细节来暗示,同时以“十里珠帘半上钩”来夸张地表现百姓们争相观看的盛况。这种夸张描写不仅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还突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细腻描绘了诗人佩戴花朵的趣致。尽管在当时的礼俗中,士大夫集会时佩戴花朵是常见之举,但当一群老者头戴鲜花,成群结队漫步于市井之间,难免会感到一丝羞涩与不合时宜。为了生动展现这种微妙心境,诗人巧妙地掀起波澜,以“花儿似也羞于点缀老人发间”的想象,赋予花朵以羞赧之情。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如此一来,花朵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人物形象也愈发鲜活,进一步拉近了官民之间的距离,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后两句则转至诗人醉酒归途,引得路人侧目的场景。诗人巧妙地引用了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用以描绘十里长街上,百姓纷纷卷起帘幕,走出家门,只为一睹这支头戴鲜花队伍的壮观行径。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描述珠帘半卷时选用“半”字,既是对诗歌创作留白艺术的运用,也是为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吉祥寺赏牡丹》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叙事诗。此诗深刻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羁放纵的广阔胸襟。在这份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我们轻易便能洞察到诗人对生命本质及美好事物的深切执着与不懈追求。
# 诗人襟怀潇洒,悠闲轻快,自得自足之乐,溢于言表。
现代顾澎荣
上一篇:宋·仇远《小秦王》
下一篇:宋·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