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luò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2
qīng
luò
西
fēng
yáo
zhī
guó
qiū
yóu
chéng
suì
yuè
shū
fàng
yān
liú
jiǒng
jīng
shēn
lǎo
shān
gāo
gèng
chóu
dēng
lín
yǒu
jiǎn
zài
jīng
zhōu

译文

清洛边西风急促地吹着,遥想知道故乡已经到了秋天。长久在外漂泊已历经许多岁月,因性格疏放本就该长时间滞留。地域辽阔偏远让我惊觉自己已衰老,高山耸立更增添了旅途的忧愁。登上高处可以吟作词赋,和当年在荆州时相比也不差。

逐句剖析

"清洛西风急":清洛边西风急促地吹着,

"遥知故国秋":遥想知道故乡已经到了秋天。

"羇游成岁月":长久在外漂泊已历经许多岁月,

"疏放合淹留":因性格疏放本就该长时间滞留。

"地迥惊身老":地域辽阔偏远让我惊觉自己已衰老,

"山高更旅愁":高山耸立更增添了旅途的忧愁。

"登临有词赋":登上高处可以吟作词赋,

"不减在荆州":和当年在荆州时相比也不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洛》是宋代诗人张耒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行旅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故国的深切情感。首联点明了时令与环境,西风急促,诗人遥想故乡已是秋日,思乡之情溢于言表。颔联写诗人长期漂泊,岁月流逝,疏放的生活虽合心意,却难掩淹留他乡的无奈。颈联进一步抒发行旅中的感慨,地远山高,惊觉自身渐老,旅愁更甚。尾联写诗人登高赋诗,借词赋抒发情感,其才情不减当年在荆州之时。全诗以行旅为线索,直抒胸臆,通过西风、故国、山川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漂泊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清洛西风急,遥知故国秋”,诗人看到清洛边西风急促,触景生情,由眼前景联想到遥远故乡此时已入秋,巧妙地将思乡之情融入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之中。直抒胸臆:“羇游成岁月,疏放合淹留”,直接表明自己长久羁旅在外,因疏放性格而应长时间滞留他乡,直白地抒发了对羁旅生活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清洛西风急,遥知故国秋”,起笔描绘清洛边西风呼啸的场景,点明地点与季节。“遥知”一词,将诗人的思绪从眼前清洛拉回故乡,想象故乡已入秋,虚实结合,以秋风为纽带,巧妙地将思乡之情蕴含其中,为全诗奠定了思乡与羁旅的情感基调。颔联:“羇游成岁月,疏放合淹留”,此联由思乡转入对自身羁旅生活的感慨。“羇游成岁月”,感慨自己在外漂泊,不知不觉已历经多年时光,饱含岁月蹉跎之感。“疏放合淹留”,表明自己因性格疏放,似乎本该长久滞留他乡,看似自我宽慰,实则暗藏无奈与苦涩。颈联:“地迥惊身老,山高更旅愁”,诗人将视角转向周围环境,“地迥”突出地域的辽阔偏远,“山高”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在这空旷辽远、高山耸立的环境中,诗人惊觉自己已然衰老,高山更增添了旅途的忧愁。此联借景抒情,以壮阔之景衬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进一步深化了羁旅之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登临有词赋,不减在荆州”,诗人登上高处,触景生情,能够像当年在荆州一样吟诗作赋。虽有词赋相伴,但仍难掩羁旅愁绪,不过这一句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求自我解脱与慰藉的心态,使诗歌在深沉的愁绪中透露出一丝豁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玉楼春·去时梅萼初凝粉》

下一篇:宋·欧阳修《宿云梦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