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清淮天共流":浩浩荡荡的淮河与天共流,
# 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似乎在一起流。,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水波涛浩荡。浩荡:形容河宽水盛。
"长风万里送归舟":长风万里助力着归舟前行。
# 长风万里送归舟:《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问其志向,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此暗用其意。长风,远风。
"应愁晚泊喧卑地":发愁傍晚将停泊在喧闹低湿之地,
# 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
"吹入沧溟始自由":只有吹入大海才能获得自由。
# 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粱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沧溟之深,不能比其大。”
北宋诗人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号沧浪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后罢职闲居苏州。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与祖父苏易简、兄长苏舜元合称“铜山三苏”。其诗风瑰奇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早期诗文政治色彩浓厚,后期寄情山水。风格沉郁顿挫、恬适清新。代表作品有《庆州败》《沧浪亭记》,有《苏学士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行舟淮上遇顺风时的所见所感,借清淮、长风等景象,表达了诗人不愿身处浊世、追求自由天地的高洁心志与豪迈情怀。
2. 写作手法
想象:“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诗人在顺风行舟的当下,想象傍晚船只停泊在喧闹低湿之地的情景,又幻想能被长风吹入苍茫大海,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想象突破现实的局限,将情感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生动展现诗人对局促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象征:诗中“沧溟”象征自由广阔的天地。诗人渴望“吹入沧溟”,借“沧溟”这一意象,将抽象的自由追求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暗示自己不甘于世俗的束缚,向往摆脱一切羁绊,在无拘无束的广阔世界中实现自我,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高远志向。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营造出雄浑壮阔之境,情感激昂奔放。“浩荡”二字,将淮水的汹涌澎湃、水势浩大尽显无遗;“清淮”则勾勒出水色的澄澈碧绿;“天共流”更是精妙地描绘出水天交融、浑然一体之景。因天色清朗,使得水天仿若相连,舟中之人望去,便觉水与天一同流淌。在此雄浑背景之下,一叶孤舟正借着长风,破浪前行,驶向远方的故乡。诗人依循唱和诗的传统,匠心独运地以“浩荡清淮”与“风送归舟”切题,同时尽情抒发了顺风行舟时的畅快之感与豪迈旷达的胸襟。后两句则转入浪漫的遐想。诗人心生愁绪,只因夜晚船只不得不停靠在逼仄喧闹的小港口。而结尾处笔锋陡然一转,豪情骤生。唯愿能凭借长风,破滔滔白浪,驶入那广袤无垠的大海。唯有在这辽阔浩渺的天地间,诗人才可觅得真正的自由。整首诗将现实的描摹与浪漫的想象巧妙融合,二者相得益彰,情感层层递进,如江水奔腾,一泻千里。表面上看,是在倾诉乘风破浪的畅快;而深入探究,实则是在抒发诗人豪迈大气的情怀。追溯诗人的生平,他多次向朝廷上书,对朝政直言不讳,憎恶奸佞小人,却屡次遭佞臣诬陷,心中“愤懑之气,难以平息”,故而才有“吹入沧溟始自由”这般的畅想,意即挣脱一切人为的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诗人正是借天地间的江流、万里的长风、浩渺的沧海,来倾诉自己豪迈洒脱、壮志凌云的自由心境。
4. 作品点评
此诗酣畅淋漓地描绘顺风驾舟之景,与此同时,尽情抒发心中郁积的愤懑。诗中饱含对保守派小人的鄙夷,寄寓着对高远志向的执着追寻,彰显出诗人高尚的品格与卓然不群的独特个性。
# 第三句‘应愁晚泊喧卑地’,此句是前两句乘“便风”的快意带出的遐想,此时乘风快行舟,令人十分畅快,要是到了喧嚣的低洼潮湿的地方,多么令人沮丧忧愁啊!末句“吹入沧溟始自由”写得很好,船如在黑夜停于喧闹或潮湿的地方,不如被风吹入浩瀚的海洋,那里才是人们向往的自由王国。极富启发和象征意义,表达出诗人清白、高远的思想,抒发了作者想冲出喧嚣的朝城,背负青天做逍遥游的情怀。
现代张鸣《宋诗选》
上一篇:宋·晏几道《满庭芳·南苑吹花》
下一篇:宋·张伯端《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