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杯摇劝天边月":手举酒杯,邀劝天边的明月。
"愿月圆无缺":愿月常圆,永不残缺。
"持杯复更劝花枝":把酒再对开满花的花枝饮一杯。
"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但愿花枝一直不凋零、花儿不残落。
# 离披:残落。
"持杯月下花前醉":把酒在花前月下畅饮而醉。
"休问荣枯事":不要过问那些名禄沉浮的事情。
# 荣枯:指名位利禄之事。荣,指得志。枯,指失意。
"此欢能有几人知":这般超然之乐几人能懂。
"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面对美酒鲜花若不痛饮,更待何时?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它的写作方式别具一格,词人通过把酒持杯,以不同的“劝”月与“愿”花之姿,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与美好的愿望。然而,这种深层次的快乐并非人人都能领悟,唯有那些忘却名利、心境淡泊之人,方能真正体会并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持杯”是贯穿这首词的线索,词中把酒持杯的才子,通过不同的“劝”与“愿”将这首词的意味一层层推开,展现在读者眼前。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持杯遥劝天边月”“持杯复更劝花枝”词人通过描绘“天边月”和“花枝”等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月亮的圆满无缺象征着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而花枝的繁茂则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美好。对比:“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表达了词人对月圆人团圆的理想化愿望,而现实中月亮常有阴晴圆缺,人生亦多离别,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凸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受。反问:“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反问是一种通过问句形式表达确定意思,以加强语气或引发思考的修辞方式。这里,作者用反问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来强调在如此美好的情境下(月下花前,手持酒杯),应当及时行乐,饮酒作欢,而不应迟疑或等待。结构:线索,词人通过“持杯”这一线索的重复与递进,构建起从祈愿到超脱、从物象到内心的完整结构,将自我融入自然(月、花)与人生荣枯的宏大命题中,酒杯成为沟通物我、消弭时空的载体。上片以“持杯”起承转合:首句“持杯摇劝天边月”为起,次句“愿月圆无缺”为承;第三句“持杯复更劝花枝”为转,末句“且愿花枝长在”为合,完成从月到花的意象过渡。下片以“持杯”收束情感:下片首句“持杯月下花前醉”承接上片结尾的“花枝长在”,但情感基调转为无奈,末句的反问则强化了超脱现实的决绝,形成全词的高潮。
3. 分段赏析
上片“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这两句开篇即展现了词人独特的浪漫情怀。他手持酒杯,遥向天边的明月举杯相劝,希望月亮能够永远圆满无缺。这里的“月圆无缺”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美好祝愿,更是对人生团圆、完美境界的向往。词人通过这一动作,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明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憧憬。“持杯更复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紧接着,词人又将目光投向了花枝。他再次举杯,劝慰花枝能够长久盛开,不要凋零。这里的“花枝长在、莫离披”与前面的“月圆无缺”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而和谐的画面。词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劝慰,展现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下片“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下片开头,词人描绘了自己在月下花前沉醉的场景。他手持酒杯,在花前月下尽情畅饮,仿佛要忘却世间的所有烦恼和忧愁。这里的“休问荣枯事”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淡泊和超脱,他选择不去过多关注世间的荣辱兴衰,而是专注于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最后两句,词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他意识到,这种在月下花前沉醉的欢乐是独特而难以被他人理解的。因此,他反问自己:“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意思是,既然已经遇到了如此美好的时光和场景,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尽情享受呢?这里的反问不仅强调了及时行乐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词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认识。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小词里,词人将那份对生活的炽热眷恋、对自然的深切热爱,以及自身超逸洒脱的生活态度与高尚品质,借由一种极致的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般独特的乐趣,旁人或许难以领会,毕竟在这良辰美景之下,手持酒杯沉醉其中的唯有词人一人。然而,他这醉,醉得纯粹真实,醉得顺应自然,醉得令人心生喜爱。那些整日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忙碌、焦虑不安的人,他们早已在追逐中迷失了人生的本真意义。与之相比,词人的超凡脱俗愈发显得难能可贵,这般境界,怎能不让读者由衷地信服与赞叹。
# “劝”“愿”字,甚奇特。欧公“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即此意。
明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卷一五
上一篇:宋·史铸《金钱菊》
下一篇:宋·杨巽斋《金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