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庭幽圃绝清佳":小小的庭院和幽静的园圃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 绝清佳:特别清静而美好。,小庭幽圃:指北斋坐落的环境,在小而深幽的庭园之中。
"爱此常教放吏衙":我爱惜这里,因此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拜。
# 放吏衙:旧时吏员每天早晚各一次齐集衙门向长官请示公事,称为“衙参”。“放吏衙”就是免去这种例行的参拜。
"雨后双禽来占竹":雨后成双的鸟雀欢快地占据竹枝鸣唱,
# 占:据有。,双禽:成对的鸣禽。
"秋深一蝶下寻花":深秋时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来回寻觅芬芳。
# 一蝶:因深秋季节,花事已少,故以之极言蝶影之稀。
"唤人扫壁开吴画":叫人打扫墙壁挂起吴道子的珍贵画作,
# 吴画:指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吴道子擅长山水及道释人物画,有画圣之称亦泛指珍贵的名画。苏轼《凤翔八观》诗:“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扫壁:为张挂画而将墙壁打扫干净。显出作者对画的爱惜之心。
"留客临轩试越茶":邀请客人临窗共品越地新茶细细品尝。
# 越茶:古越地(今江苏南部与浙江一带)所产之茶其茶多名贵品种,至今仍有龙井、雀舌等名茶。,试:品尝。
"野兴渐多公事少":如今野趣渐浓,公事渐少,
# 野兴:指对郊游的兴致或对自然景物的情趣。
"宛如当日在山家":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当年隐居山间的时光。
# 在山家:居处山野之时。,当日:往日,当年。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北斋雨后清幽雅致的环境与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场景,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刻画与生活片段描写,既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又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及对自然山居的深切眷恋。
2. 分段赏析
首联从整体上勾勒出北斋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作为作者在府衙内读书休憩的居所,这座庭院虽占地有限,却因园圃幽深而别具意趣。文中特别强调“常教免去属吏参见”,并非完全荒废公务,而是指在无具体事务时免除繁文缛节,这种措辞精准把握了分寸感。所谓“衙参”乃古代官场每日早晚的例行参见制度,作者刻意选用“幽圃”二字,既指物理空间的僻静,更暗含远离官场应酬的深层意蕴:当官吏不再往来烦扰,心灵方能获得真正的安宁。此处开宗明义的总起句,既奠定全诗基调,又自然引出后续多层次的铺陈。颔联聚焦雨霁时分的北斋景致。禽鸟与蝶类皆畏雨水,雨过天青之际最先活跃于林间枝头。诗人特意选用“双禽”意象,不仅因鸟雀常成双栖息,更通过双鸟和鸣、竹枝轻摇的动态画面,营造出欢愉灵动的听觉美感。若单用“一鸟”则顿显孤寂冷清,与全诗闲适基调相悖。动词“占”字尤见匠心,既描摹出禽鸟占据枝头的得意之态,又赋予画面鲜活生命力,较之生硬的“站”字更具艺术表现力。深秋时节蝶影稀疏,故仅以“一蝶”点染,既符合物候特征,又暗含寻芳觅艳的意趣。颈联转入人文雅趣的描写。“扫壁悬画”的细节不仅展现对艺术珍品的珍视,更透露出主客尽兴赏鉴的雅兴。所谓“越茶”实指产自江浙的顶级香茗,其珍贵稀有暗含友人远道而来的情谊。诗人特意强调“初试”新茶,既彰显茶事之雅,又暗示宾主畅谈的难得机缘。观画与品茗虽属不同雅趣:前者独享艺术沉思,后者共叙知己情谊,但都统一于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形成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以今昔对照收束全篇。“野兴”二字点明对山居生活的怀念,这种情感的萌发源于“公事稀少”的现实境遇。此处采用倒装句式,强调公务清简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追求闲适。诗人特意点出治绩颇佳”的自豪,既流露治理有方的欣慰,又暗含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全诗至此完成从环境描写到心境抒发的升华,在清幽之境与闲适之趣的交织中,展现出士大夫特有的精神境界。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全篇情感深挚,叙事委婉曲折,笔触柔和含蓄,意境幽远。
# 占’字、“寻”字下得切。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 此诗正是“清佳”,诗人悠哉的生活令人称羡,幽幽的小庭园为一片清静之地,吏员的滋扰已免去大多。雨后飞禽与蝴蝶在园中穿梭翻飞,生意盎然,又有朋自远方来,可相对品茗赏画,享受知音相聚的愉悦。诗人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在公事之暇体味着野兴,虽然如此,诗人仍怀念山家,可见诗人对于山间闲适悠游的生活的向往。颔联对仗工整,写鸟、蝶情态如画。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山林、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教授潘裕民《宋诗三百首》
上一篇:宋·沈括《古人铸鉴》
下一篇:宋·魏野《白头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