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客若来休问事":如果北方来客到此,切勿询问世事,
"西湖虽好莫吟诗":西湖风光虽美,也切莫在此吟诗抒怀。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分段赏析
“北客若来休问事”是全诗的首句,以劝诫语气直入主题。“北客”泛指外来者或客居之人,“休问事”鲜明表达出对打听世事的回避态度。此句未作缘由解释,却以斩截的“休”字传递出强烈的谨慎戒惧心理,似隐含对复杂世情的警惕,为全诗奠定了隐晦而压抑的基调。“西湖虽好莫吟诗”紧承上句,形成转折对比。“西湖虽好”先肯定自然景致之美,“莫吟诗”却陡然转折,否定对美景的歌咏行为。“虽……莫……”的句式强化了矛盾感:美好的自然景观本应引发诗兴,却因某种潜在风险被刻意回避。“莫吟诗”三字既呼应“休问事”的慎言主旨,又通过美景与禁言的反差,暗示出诗人对现实环境的隐忧——即便在宁静的西湖边,吟诗抒怀也可能招致事端,进一步深化了全诗避世自保的处世态度。两句诗以口语化的直白表达,却在平淡中见深沉,以未言明的“事”与“忌”留白,引发读者对其背后社会背景或个人境遇的联想与思索。
# 时子瞻数上书论天下事,退而与宾客言,亦多以时事为讥诮。同极以为不然,每苦口力戒之,子瞻不能听也。出为杭州通判,同送行诗云云。及黄州之谪,正坐杭州诗语,人以为知言。按:苏轼得杭倅除命时,文同已离京师。同送行诗云云,当是寄赠。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石林诗话》
下一篇:宋·赵蕃《梅落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