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ùn
xué
suǒ
宿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2
cháng
bǎi
gāo
nán
yīn
guǎng
广
tíng
liáng
rén
jìng
mèng
hún
qīng
zhī
shān
yuè
shí
luò
měi
dào
xiǎo
zhōng
wén
shēng

译文

高大的柏树和楠木在宽阔的庭院里投下浓密的树荫,凉风习习,四周寂静无声,连梦境都显得格外清爽。不知不觉间,山那边的月亮不知何时已经落下,每到破晓时分,钟声敲响,便能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

逐句剖析

"长柏高楠荫广庭":高大的柏树和楠木在宽阔的庭院里投下浓密的树荫,

"夜凉人静梦魂清":凉风习习,四周寂静无声,连梦境都显得格外清爽。

"不知山月几时落":不知不觉间,山那边的月亮不知何时已经落下,

"每到晓钟闻雨声":每到破晓时分,钟声敲响,便能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郡学锁宿》是宋代诗人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郡学夜宿为背景勾勒静夜图景。诗中“长柏高楠荫广庭”铺展浓荫深院的幽寂,“夜凉人静梦魂清”传递清凉夜色里的梦境;后两句借“山月几时落”的追问与“晓钟闻雨声”的晨间描写,将月落无声、钟鸣雨落的景象写出来,在这些意象中写出诗人对自然静趣的体察与光阴暗换的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写了郡学里高大的长柏与楠木投下浓荫,夏夜清凉人静时的清梦,还有不知何时落下的山月、破晓时混着钟声的雨声。传递出诗人对自然静谧之趣的感受,以及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烘托:“长柏高楠荫广庭”,通过“长柏高楠”的茂密树冠在庭院投下大片阴影,诗人未直接写“静”,却以高大树木的遮蔽效果让读者自然联想到光影交错下的清凉与安宁,侧面暗示环境的幽深静谧。既展现庭院的幽闭感,又暗含诗人对自然庇护的依赖。渲染:“夜凉人静梦魂清”,诗人将夜色、凉、静都写出了深夜的寂静,诗人于尘世纷扰中觅得精神净土,进一步渲染了夜深人静时的清凉与心境的澄明。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长柏高楠荫广庭,夜凉人静梦魂清”,第一句写高大的柏树和楠树投下大片树荫,把整个庭院都罩住了,衬得四周特别静谧。第二句,突出夜晚的凉爽和寂静,连梦境都清清爽爽的。后两句“不知山月几时落,每到晓钟闻雨声”,从“不知山月几时落”写到“每到晓钟闻雨声”,看似在说山月悄悄落下、清晨钟响时雨声渐起,其实藏着诗人对自然变化、时光悄悄溜走的淡淡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老健》

下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