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相违恨已赊":去年与你分别,遗憾如丝线般长久难消,
"今年相遇喜无涯":今年再度相逢,喜悦像潮水一样漫无边际。
"红情绿意知多少":这春日里红花含情、绿叶表意,有多少美好,
# 绿:绿叶。,红:红花。
"尽入泾川万树花":看那泾川两岸,万千繁花盛放,把春景全收进这烂漫里。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描绘了去岁相别与今年重逢的情景以及泾川春日万树繁花的盛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对情感表达的巧妙构思,营造出春日重逢的喜悦氛围,表达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春日美景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岁相违恨已赊,今年相遇喜无涯”,以“去岁”和“今年”构成时间对比。“去岁”时与友人相别,遗憾积久难消;“今年”重逢,喜悦漫无边际。通过不同时间节点的情感反差,凸显久别重逢的欣喜,强化情感张力,让友人间别与逢的感慨更显深切。拟人:“红情绿意知多少”,“红情”“绿意”本是春日里红色、绿色的自然景象呈现,诗人将其人格化,赋予它们“情”与“意”,仿佛它们像人一样饱含着对春日、对世间的情感,生动展现出春日色彩缤纷、充满生机且似有灵性的状态,让静态的色彩描写鲜活起来,增添了诗歌的情趣与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二句:“去岁相违恨已赊,今年相遇喜无涯”,以“去岁”“今年”两个时间节点,形成鲜明对比。“去岁相违”时,遗憾如绵长久远(“恨已赊”);“今年相遇”,喜悦却似潮水漫溢(“喜无涯”)。短短十四字,将诗人与友人从别后憾意到重逢欢悦的心境转变,清晰呈现,质朴语言里,藏着久别重逢的深切感慨,让情感流动自然且真挚。后二句:“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先以“红情绿意”,用拟人笔法,赋予春日红、绿色彩以情感,似它们饱含着蓬勃心绪;后以“泾川万树花”收笔,将眼前春日色彩,尽纳入“泾川”这一具体地名所勾勒的画面里。“泾川”为实写之地,既让春景有了确切地理依托,也暗合宋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创作习气。万千繁花盛景,呼应诗题“约春”,把对自然生机的赞颂,与友人重逢的喜悦相融合,情与景缠缠绵绵,让诗意更显醇厚。
上一篇:宋·王镃《塞上曲》
下一篇:宋·吴文英《惜秋华·木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