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qíng
zhì
bào
ēn
shān

朝代:宋作者:文同浏览量:3
shān
shí
chán
chán
dèng
dào
wēi
sōng
chuān
穿
zhú
zhān
yān
kāi
yuǎn
shuǐ
shuāng
ōu
luò
zhào
gāo
lín
zhì
fēi
mài
wèi
shōu
zhì
wǎn
xiǎo
cán
yóu
zhuó
sāng
yān
niú
yáng
xià
xìn
lín
jiān
yuè
guī

译文

山上的石头陡峭险峻,登山的石阶很狭窄,拨开松枝穿过竹林,露水打湿了衣裳。烟雾散开远处的江水边,两只鸥鸟落下,夕阳落在高高的树林中,一只野鸡飞起。大麦还没有收割,整治菜园的时间也晚了,小蚕还在蚕箔中,可用来喂蚕的桑叶已经很少了。傍晚的烟雾已经弥漫,牛羊开始下山归来,任凭着马儿在林间漫步,自己踏着月色归来。

逐句剖析

"山石巉巉磴道微":山上的石头陡峭险峻,登山的石阶很狭窄,

# 磴道微:指石梯连续的细小山路。磴道,石阶山道。此句谓山势高险,山路又细又长。,巉巉:险峻陡峭的样子。巉,山势高峻貌。

"拂松穿竹露沾衣":拨开松枝穿过竹林,露水打湿了衣裳。

"烟开远水双鸥落":烟雾散开远处的江水边,两只鸥鸟落下,

# 烟开:烟雾散开。

"日照高林一雉飞":夕阳落在高高的树林中,一只野鸡飞起。

"大麦未收治圃晚":大麦还没有收割,整治菜园的时间也晚了,

# 治圃晚:因大麦尚未收割,故种植蔬菜晚了。治圃,种植蔬菜。

"小蚕犹卧斫桑稀":小蚕还在蚕箔中,可用来喂蚕的桑叶已经很少了。

# 斫桑:采桑。斫,砍,这里做“采”讲。

"暮烟已合牛羊下":傍晚的烟雾已经弥漫,牛羊开始下山归来,

# 牛羊下:指放牧归来。《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合:此为笼罩的意思。

"信马林间步月归":任凭着马儿在林间漫步,自己踏着月色归来。

# 信马:任马行走,让马自由自在地驼着我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晴至报恩山寺》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雨后初霁的清晨,诗人前往报恩山寺途中的景致。文同以诗人敏锐的感知力,从日常景物中捕捉到独特的诗意;同时凭借画家的视角,巧妙选取观察点与描写角度,将山水之美娓娓道来。首联写山路情况,山石险峻,石阶狭窄,诗人拂松穿竹前行,露水打湿衣裳,展现出山间清晨的清新与行进的不易;颔联描绘所见景色,烟雾散开,远处水面有双鸥落下,阳光照耀高林,一只野鸡飞起,呈现出开阔又充满生机的画面;颈联聚焦田园场景,大麦尚未收割,菜园管理晚,小蚕还在眠卧,砍的桑叶稀少,体现农家农事的节奏与当下状态;尾联讲傍晚景象,暮烟聚合,牛羊归圈,诗人任马在林间漫步,踏着月光返回,尽显闲适惬意。诗中不仅勾勒出富有空间纵深感的画面,还生动呈现出光影色彩的微妙变化,在虚实相生的笔触间,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悠然闲适的意趣,将自然之美与文人雅韵熔铸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早晴至报恩山寺》的具体创作年代已难以考证。文同作为北宋时期诗画兼擅的文人,向来善于将绘画与诗歌艺术相融合。这首诗作便是其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以细腻笔触描绘家乡风貌,生动记录了诗人从清晨至日暮山间游历的所见所感,将诗画交融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了报恩山寺一带的景色,有险峻山石、湿露沾衣的松竹,还有远水鸥落、高林雉飞的画面,以及未收的大麦、卧蚕和暮归的牛羊。表达了诗人对田园山水的喜爱,以及漫步其间的闲适、惬意之情。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这一联诗句将视线从远水高林的辽阔背景转向村外麦地桑丛的近景,通过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勾勒出山村农事的细节。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描绘诗人从早到晚的山游见闻。首联叙写诗人攀爬险峻盘旋的山间小径,拂动松枝穿过竹林登上峰顶的历程;首联“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生动地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山上的石头陡峭嶙峋,一条隐约可见的石阶山路蜿蜒其间。诗人穿梭于拂面的松枝与竹梢之间,清莹的露水悄然打湿了他的衣裳。这里,“拂松穿竹”并非单纯地分别指从竹丛中穿过、被松枝拂身,而是合起来表示穿过松林竹丛时,松枝竹梢轻拂身体的情景。颔联摹写登顶后所见的秀丽景致,静中含动、动中寓静,对仗精巧,堪称诗情与画意的交融;颔联“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此句描绘出一幅极为生动的画面。远处的水面上,淡淡的烟雾渐渐消散,两只鸥鸟轻盈地落下;阳光倾洒在高高的树林之上,一只野鸡振翅飞起。整个画面色调鲜明而开阔,是全诗中尤为出彩的部分。颈联由写景转至农家生活的叙写,体现诗人对农事稼穑的关切;颈联“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生动地展现了山村暮春初夏之际的生产状况。此时,大麦尚未收割,整治菜园的时机已然错过;春蚕依旧在安然进食,桑树的枝叶也显得有些稀疏。从这一联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农家生活颇为熟悉。毕竟,在大麦收割之前就得整治菜园,而春蚕通常要到吐丝作茧时才会停止进食桑叶。这一联诗描绘出又一幅鲜活的画面,视角从远水高林转移到了村外的麦地桑丛,视点由远及近。尾联依旧是叙中带景,诗人走出村落,暮色里山上牛羊正向村庄行进,自己则任由马儿信步,踏着月色返程,又是一幅清幽的步月图景。全诗以时间为脉络,从清晨写到黄昏,结构明晰,极具层次感。尾联“暮烟已合牛羊下”,描绘的是村庄中的晚景。暮霭沉沉,笼罩着大地,放牧归来的牛羊正从山上缓缓而下。这一句的意境,巧妙地化用了《诗经·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诗句,用来描绘山村的晚景,恰到好处。“信马林间步月归”,则叙述了诗人自身的情景,他骑在马上,在林间悠然地踏着月色,信步返回住处。此句描绘的是山村中的画面,视点从村外移至村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依照诗人一天的行程展开,随着视点不断变换移动,精心描摹山村风景。画面层次分明,先呈现远处曲折山路,再延展至远水高林之景,而后从村外桑丛麦田的画面,逐渐过渡到近处林间诗人闲适信步之态。诗人精准把握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的特色,将诗情与画意完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中间两联,按照律诗的要求,是两联对子。“烟开远水”一联,远处水上,淡雾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耀的树林,飞起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境界阔朗,处在动态之中,画面显得更加生意盎然。“大麦未收”一联,写的暮春初夏之交的山村农事。看来,诗人对农家生活还是相当熟悉的。

现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林冠夫《山水诗歌鉴赏辞典》

# 此诗写雨后初晴的早晨至报恩山寺途中景色。作者不仅以诗人的灵心在寻常景物中捕捉住诗意的新鲜的感受,而且还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山水,选取描写角度,并渲染出有空间层次、有光色变化的画面,成功地在画面上显现自己闲淡的意趣。

现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中国现代文学词典·诗歌卷·4·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下一篇:宋·黄公度《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