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漏疏月":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
# 疏月:稀疏的月光。疏:稀疏。
"落影如画地":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
# 画地:松树在地下的投影。
"徘徊爱其下":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
"夜久不能寐":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
# 夜:到了,一作“及”。
"怯风池荷卷":小池塘的荷花似乎对风感到害怕,卷起了肥大的绿叶,
# 池荷:一作荷池。
"病雨山果坠":山果遭受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
# 果坠:树上的果子被雨伤害而坠落。,病雨:受到雨的损害。
"谁伴予苦吟":有谁能陪伴我苦苦地吟诗,
"满林啼络纬":只有满林的络纬,不住地啼唱。
# 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北宋画家、诗人
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属四川)人。曾至邛州、洋州等任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文书画,被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其受苏轼敬重。其诗歌创作推崇梅尧臣,重视反映民间疾苦。他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尤擅墨竹,画竹叶创“以墨深为面、淡为背”之法,主张“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对苏轼画竹有影响,形成“湖州竹派”。亦喜作古木老槎、山水。著有《丹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夏季乡村夜晚的山水景色,展现了高松月影、池荷山果、络纬啼鸣等景象,写出了山中月夜初晴后的清爽、寂静、幽美,表达了诗人漫步于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加入,打破了夜晚的死寂,却又更突出了夜晚的静谧。与上半四句所描绘的幽静画面形成对比,增添了灵动和生机。情景交融:全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写情,写景内容丰富,写情疏笔直写,景情相间,融和自然,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拟人:“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池荷和山果赋予人的情感和状态,无情的草木,与诗人在情感上作了纵深的交流,从而也带有了人性。
3. 分段赏析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这两句是描写月夜的近景。一个“漏”字,将月色透过浓密松枝的状况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月光是稀疏地、小心翼翼地从松树的枝叶间挤出来,生动地展现了月光的动态和松林的茂密。“画地”二字,将林间月影刻绘得入木三分,把月光洒在地面形成的斑驳影子比作一幅水墨画,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人表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描写,能让人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想象诗中松影“画地”的种种图案。“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两句描写了诗人的行为和心境。诗人在如此美妙的月夜松林中徘徊,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以至于夜深了都毫无睡意。“徘徊”一词,表现出诗人在美景中流连忘返的状态,“爱”字则直接抒发了他对这夜景的喜爱之情,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当时陶醉其中的心境。月、影、人通过这四句二十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清幽绝俗、空明澄净的世界,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有相似之处,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这两句继续描写诗人在林中月下所见的景象,同时关合到诗题“新晴”。“怯风”和“病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池荷和山果赋予人的情感和状态。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害怕风,所以卷起了肥大的绿叶;山果因为遭受了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诗人用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雨后新晴的景色特点,还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让无情的草木带有了人性,使整个画面更具生机和感染力。山果坠落发出的声响,也起到了寓无声于有声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与迷人。“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两句是诗人情感的进一步抒发。诗人在夜色中苦吟诗句,此时陪伴他的只有满林不断啼鸣的络纬(纺织娘)。诗人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吟诗声与虫鸣声的加入,打破了夜晚的死寂,却又更突出了夜晚的静谧。与前文描绘的幽静画面形成对比,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机,也表现出诗人在自然中享受孤独、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新晴山月》巧妙地将写景与写情交织,二句写景,二句写情,相互映衬,自然和谐。在景物描写上,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画面,寥寥数语却蕴含丰富意趣,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亲眼目睹夏夜山间的独特景致;而在情感表达时,诗人采用质朴直白的方式,不事雕琢,如实道来,使情感流露真挚自然,毫无矫饰之感。
下一篇:宋·秦观《泗州东城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