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
jiā
jìng
sǎ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pín
jiā
jìng
sǎo
pín
hǎo
shū
tóu
xià
shì
wǎn
wén
dào
liáo
zhuō
xiū
kòu
mén
yǒu
jiā
fàn
xiāng
yāo
liú
chōng
chuī
cǎo
cǎo
wèi
tōu
shèn
yòng
láo
xīn
gǎn
xūn
yóu
rén
bào
héng
shí
zhū
shǔ
ān
sōu

译文

即便家境贫寒,也要将地扫得干干净净,即便身为贫女,也要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悟性平庸之人虽晚闻真理,仍愿以笨拙之态自我修习。若有贵客叩门来访,即使粗茶淡饭也诚心款待。备餐需用心,莫敷衍应付,因这位客人不可轻慢。莫用枯朽之柴(喻庸碌之人),否则香草与臭草混杂难分。德行高尚者如持秤砣,细微之处亦不容轻忽。

逐句剖析

"贫家净扫地":即便家境贫寒,也要将地扫得干干净净,

"贫女好梳头":即便身为贫女,也要将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下士晚闻道":悟性平庸之人虽晚闻真理,

# 下士:才德较差的人。

"聊以拙自修":仍愿以笨拙之态自我修习。

"叩门有嘉客":若有贵客叩门来访,

"一饭相邀留":即使粗茶淡饭也诚心款待。

"舂炊勿草草":备餐需用心,莫敷衍应付,

# 舂炊:舂粮做饭。

"此客未易媮":因这位客人不可轻慢。

# 媮:薄。

"慎勿用劳薪":莫用枯朽之柴(喻庸碌之人),

"感我如薰莸":否则香草与臭草混杂难分。

# 薰莸:香草与臭草,喻善人与恶人。

"德人抱衡石":德行高尚者如持秤砣,

# 衡石:指秤。,抱:持、掌握。,德人:有德之人。

"铢黍安可廋":细微之处亦不容轻忽。

# 铢黍:喻微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贫家净扫地》是苏轼在元符二年(1099)时创作,是一首以日常生活场景为切入点,阐发修身养性之道的哲理诗。前四句运用象征、对比,写出了贫家、贫女、下士三例,强调外在行为的端正与内在修持的统一。中间四句通过待客场景,将道德准则延伸至人际伦理,以炊事细节(“舂炊勿草草”)喻示真诚待人的重要性。末两句运用用典和比喻,升华至“德人抱衡”的境界,体现道家“天人合一”与儒家“格物致知”的融合,超越了传统田园诗的隐逸主题,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士大夫精神价值的终极叩问,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穷且益坚”的典范书写 。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贫家净扫地》是苏轼在元符二年(1099)时创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他从政治中心跌落至社会边缘,物质困顿却精神升华,他转而用隐晦的哲理诗表达心志。既是对政敌的讽喻,也是对自我清白的申辩。被贬期间,苏轼躬耕东坡、自建雪堂,亲身体验底层生活,诗中“叩门有嘉客,一饭相邀留”的待客之道,可能源于此时期与田夫野老的交往经历,体现其从士大夫到“东坡居士”的身份转变。诗中“贫而不贱”的生存哲学,超越了传统田园诗的隐逸主题,将个人苦难升华为对士大夫精神价值的终极叩问,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穷且益坚”的典范书写 。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的“净扫地”“好梳头”象征着贫家、贫女在困境中对生活秩序和美好的坚守。“衡石”象征着德人内心的公正和对事物精准的衡量,以具体事物来传达抽象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观念。对比:“下士晚闻道”与“德人抱衡石”形成对比,下士虽然闻道较晚,但努力自修,而德人则能秉持公正如衡石般,通过两者对比,强调了不同人在道德修养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细节描写:“舂炊勿草草”等对招待客人时舂炊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对客人的重视,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和画面感,通过这些细节传递出真诚待客的情感。用典:“慎勿用劳薪”使用了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意深度,借“劳薪”之典提醒人们要懂得珍惜和尊重,不要因疏忽而失礼。比喻:“德人抱衡石”把德人内心的公正和对事物的精准判断比喻成抱着衡石,形象地写出了德人品德的高尚和对是非善恶的准确衡量,使抽象的品德变得具体可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无名氏《步步娇·真行与真功》

下一篇:宋·洪咨夔《夏至过东市二绝(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