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fāng
jiào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3
chū
zāo
tián
fāng
dào
xià
chē
fāng
wéi
wèi
fāng
yuē
:“
:“
guì
zhě
jiāo
rén
pín
jiàn
zhě
jiāo
rén
?”
?”
fāng
yuē
:“
:“
pín
jiàn
zhě
jiāo
rén
ěr
guì
zhě
ān
gǎn
jiāo
rén
guó
jūn
ér
jiāo
rén
shī
guó
ér
jiāo
rén
shī
jiā
shī
guó
zhě
wèi
wén
yǒu
guó
dài
zhī
zhě
shī
jiā
zhě
wèi
wén
yǒu
jiā
dài
zhī
zhě
shì
pín
jiàn
yán
yòng
xíng
ér
ěr
ān
wǎng
ér
pín
jiàn
zāi
!”
!”
nǎi
xiè
zhī

译文

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中听,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逐句剖析

"子击出":魏国太子子击出行,

# 子击:魏文侯的长子,国君的继承人。

"遭田子方于道":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

# 田子方:子击的老师。,遭:遭遇,遇到。

"下车伏谒":下车行礼拜见。

# 伏谒:行礼拜见。谒:拜见,请求。

"子方不为礼":田子方(却)不还礼。

# 不为礼:不还礼。

"子击怒":子击很生气,

"谓子方曰":对田子方说:“

"富贵者骄人乎":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

"贫贱者骄人乎":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

"子方曰":田子方说:“

"亦贫贱者骄人耳":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

# 亦:副词,只是,不过。

"富贵者安敢骄人":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

# 安:怎么,哪里。

"国君而骄人":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

# 而:通“如”,如果。

"则失去国":那么就要失去国家;

# 国:国家。

"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

# 去:一作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

# 国:这里指国君的规格。,闻:听说。

"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

# 待:待遇,对待。,家:大夫的封地称“家”。

"夫士贫贱":贫贱的游士,

"言不用":言语不中听,

# 用:需要。

"行不合":行为不融洽,

# 合:投契,融洽

"则纳履而去耳":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

# 去:离开。,履:鞋子。

"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

"子击乃谢之":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 谢:道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子方教育子击》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周纪》,又名《子击谢罪》。文中主要讲述田子方通过巧妙的对话方式教导子击治国道理的故事。田子方没有采用儒家以礼相待的传统观念,而是运用道家“骄者失其国”的辩证思想,以反驳的方式让子击明白身为国君不可傲慢的缘由,展现出独特的教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哲理寓言。文章讲述了魏国公子子击路遇田子方行礼未获回礼,进而质疑“富贵者与贫贱者谁更有权傲慢”,田子方以“贫贱者骄人”为核心,指出富贵者傲慢易失国失家,士人贫贱却可自由进退、不失尊严,最终子击虚心道歉的故事。通过两人对话,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贫贱与富贵、谦逊与傲慢的辩证思考,以及“上位者需谦逊礼士、士人当坚守精神独立”的处世哲理。

2. 分段赏析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这段为故事的开端,简洁地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人物关系。子击作为魏国太子,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主动下车行礼拜见,展现出他对田子方的尊重,符合其身份和当时的礼仪规范。而田子方“不为礼”,这一行为出人意料,与子击的恭敬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矛盾冲突,也为下文两人的对话做了铺垫,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知道子击会有怎样的反应,田子方又为何如此。“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子击因田子方的无礼而发怒,提出“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的质问,将矛盾直接激化。田子方的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他先表明“贫贱者骄人”的观点,接着以“国君”和“大夫”为例,指出富贵者如果骄人就会失去国家和封地,因为失去地位后就不会再有人以相应的待遇对待他们,强调了富贵者应有的谨慎和谦逊。然后又说贫贱的士人即便言行不被采纳,也能自由离去,无论到哪里都还是贫贱之人,突出了贫贱者在精神上的自由和不受束缚。田子方的这番话,不仅巧妙地回应了子击的问题,还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和治国之道,体现了他作为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用心教导。“子击乃谢之”:这是故事的结局。子击听了田子方的话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向田子方道歉。这一情节表明子击能够虚心接受教导,明白其中的道理,展现出他具有一定的胸怀和智慧,也从侧面烘托出田子方教育方法的得当和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林仰《少年游·早行》

下一篇:宋·查道《登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