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击出":魏国太子子击出行,
# 子击:魏文侯的长子,国君的继承人。
"遭田子方于道":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
# 田子方:子击的老师。,遭:遭遇,遇到。
"下车伏谒":下车行礼拜见。
# 伏谒:行礼拜见。谒:拜见,请求。
"子方不为礼":田子方(却)不还礼。
# 不为礼:不还礼。
"子击怒":子击很生气,
"谓子方曰":对田子方说:“
"富贵者骄人乎":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
"贫贱者骄人乎":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
"子方曰":田子方说:“
"亦贫贱者骄人耳":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
# 亦:副词,只是,不过。
"富贵者安敢骄人":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
# 安:怎么,哪里。
"国君而骄人":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
# 而:通“如”,如果。
"则失去国":那么就要失去国家;
# 国:国家。
"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
# 去:一作其。
"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
# 国:这里指国君的规格。,闻:听说。
"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
# 待:待遇,对待。,家:大夫的封地称“家”。
"夫士贫贱":贫贱的游士,
"言不用":言语不中听,
# 用:需要。
"行不合":行为不融洽,
# 合:投契,融洽
"则纳履而去耳":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
# 去:离开。,履:鞋子。
"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
"子击乃谢之":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 谢:道歉。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历史散文,也是一篇哲理寓言。文章讲述了魏国公子子击路遇田子方行礼未获回礼,进而质疑“富贵者与贫贱者谁更有权傲慢”,田子方以“贫贱者骄人”为核心,指出富贵者傲慢易失国失家,士人贫贱却可自由进退、不失尊严,最终子击虚心道歉的故事。通过两人对话,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贫贱与富贵、谦逊与傲慢的辩证思考,以及“上位者需谦逊礼士、士人当坚守精神独立”的处世哲理。
2. 分段赏析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这段为故事的开端,简洁地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人物关系。子击作为魏国太子,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主动下车行礼拜见,展现出他对田子方的尊重,符合其身份和当时的礼仪规范。而田子方“不为礼”,这一行为出人意料,与子击的恭敬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矛盾冲突,也为下文两人的对话做了铺垫,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知道子击会有怎样的反应,田子方又为何如此。“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去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去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子击因田子方的无礼而发怒,提出“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的质问,将矛盾直接激化。田子方的回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他先表明“贫贱者骄人”的观点,接着以“国君”和“大夫”为例,指出富贵者如果骄人就会失去国家和封地,因为失去地位后就不会再有人以相应的待遇对待他们,强调了富贵者应有的谨慎和谦逊。然后又说贫贱的士人即便言行不被采纳,也能自由离去,无论到哪里都还是贫贱之人,突出了贫贱者在精神上的自由和不受束缚。田子方的这番话,不仅巧妙地回应了子击的问题,还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理和治国之道,体现了他作为老师的智慧和对学生的用心教导。“子击乃谢之”:这是故事的结局。子击听了田子方的话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向田子方道歉。这一情节表明子击能够虚心接受教导,明白其中的道理,展现出他具有一定的胸怀和智慧,也从侧面烘托出田子方教育方法的得当和有效。
上一篇:宋·林仰《少年游·早行》
下一篇:宋·查道《登岱》